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弟子规》读后感

文心雕龙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2858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15分钟。

《弟子规》读后感(精选38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弟子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弟子规》读后感 篇1

  假期期间,根据老师的安排,我学会了背诵汉学文章《弟子规》。虽然我不明白这篇文章的很多意思,但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也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很多事情。印象最深的是:弟子规 圣人训 守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这篇文章的意思是:在日常生活中孝顺父母和长辈,关心兄弟姐妹;其次,一切言行,谨慎,信用;与公众平等,经常接近道德人,向他学习。假期里,我尊重父母、祖父母、祖父母。听他们的话,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在未来,我将学习更多关于弟子规则的知识,并有更好的理解。

  《弟子规》对我很有帮助。将来,我会熟悉他,作为我未来行为的量尺。我相信在这个好朋友的监督和我自己的努力下,我会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小学生!

  我认为学习汉学就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更文明、更有礼貌、更懂事,更有利于我们小学生的成长。所以以后要多读书,尤其是国学,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当我长大后,我可以成为一名传播中国国学的学者。毕竟,这本书的时代是封建社会。有了它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应该从当今时代的高度来判断和学习这本书。继承、抛弃、继承健康的历史文化精髓,维护民族文化遗产,使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弟子规》读后感 篇2

  国学,是我们中国智慧的宝藏。《弟子规》这本书,分为七个部分:即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属于智育修养。列述弟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两句,他们告诉我:事情虽然很小,但不可以擅自做主。自己有什么喜欢的东西,就算很小,也不能自己偷偷藏起来。有一次,我和妈妈去水果店里买水果,我们挑好了后,妈妈正在买单,我偷偷拿了两颗提子吃掉了,当时我还很不以为然。后来读了《弟子规》里的这两句话,再想到那天吃的两颗提子,突然有如鲠在喉的感觉,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了。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它告诉我要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有一天早晨,我六点多就起床了,爸爸说:“早上这么好的时光,你读会英语吧!”当我正要磨蹭找个借口不想读时,忽然想起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于是马上动身,拿起了英语书,兴致勃勃地读了起来。以前早上我都要七点多才起床,现在每天我都会六点半左右就起床了,这样可以读半个小时的书呢。

  《弟子规》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怎么做事,更教会了我们怎么做人。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源远流长,更是博大精深。身为当代的小学生、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我一定认真品读《弟子规》,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弟子规》读后感 篇3

  今年寒假,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背诵弟子规,写心得,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深受匪浅,改掉了我许多不好的习惯。

  《弟子规》记载着许多良好习惯与良好的礼节。说到收获,我体会到的还真不少。比如“有余力,则学文”这段话,让我明白了学习的时候,不要边写边玩,一定要学会珍惜时间并把握住学习的机会,不要拖拖拉拉,懒懒散散。

  有一次,我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童话故事》。外婆叫我去洗我自己的脏袜子,我也不乐意去。心想:”外婆真烦人。我正在看得起劲儿呢,就装着没听见!“当我正要接着往下读时,忽然”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一段话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于是,我立刻就去洗袜子了。我发现,外婆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像这样的改变还真不少呢!现在,我常常听见外婆外公夸我比以前强多了,也懂事多了。

  通过学习《弟子规》,我还明白了许多道理,对我的一生一定会有帮助,我以后会更加认真地学好《弟子规》,做一个有孝心有孝道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 篇4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的结晶,是众所公认的“最好的书”、“最有价值的书”。

  《弟子规》让我更加自律。在一个星期四的早上七点,我的闹钟开始“催”我起床,因为今天要返校。可我心想:反正还有时间,再赖一会儿吧!突然,我想到了《弟子规》里的“朝起早,夜眠迟”。于是我毫不犹豫的起床去返校了。

  返校时,轮到陈老师检查我的日记本,发现我字没有写好,一下子“多云转阴”了,语重心长的对我说:“字没写好,回去再写一篇,注意这次要认真写。”

  回到家,我拿出日记本重写,这不,我的老毛病有犯了:人身体歪着,头低了下去,本子也歪着。这时我又想起了《弟子规》的“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的意思。我立马人坐正,当然啦,字也写好了。

  还有一次,我不小心买回来了一本有关爱情的书《《五百棵爱情树》,当时我想都没想就拿起来看了,忽然耳边传来我们读的“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我就把这本书放掉,去看别的好书了。

  读了《弟子规》,我发现我自己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好了:进父母房间先敲门,常常整理自己的书桌,将脱下的鞋子摆好……连妈妈都惊讶我的进步。

  《弟子规》让我受益终生。愿我,有一颗好学、向上的心,成为一个合格的好人。

  《弟子规》读后感 篇5

  《弟子规》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入则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学完这一则,我为自己平时的表现而感到惭愧。平日里,我妈妈叫我去做事,比如取东西、倒垃圾,我每次都不立刻起身去做而是每次都说:“等一下”。妈妈喊叫几遍,我才很不情愿的起身或者干脆就装作没听见。

  记得有一次,我在写作业,妹妹跑来,拿桌子上她的玩具车时,把我心爱的钢笔碰倒摔到地上,我一看笔尖摔坏了,这是妈妈送我的生日礼物,所以我非常生气。“你这是故意的”“是我不小心的”,正当我俩吵得不可开交时,妈妈进来了,问我怎么回事,我说她把我的钢笔摔坏了。“我是不小心的”她又说。这时妈妈对我说:“你就让着她点吧,她是你妹妹,已经摔坏了,明天我再给你买一支。”“不,我就要这个,让她给我赔!”妈妈劝了我半天,可我还是不肯原谅妹妹,妈妈很失望的样子,抱起妹妹走了,只剩下我和摔坏的钢笔。

  通过这则《弟子规》的学习,我知道应该怎样做了,父母呼唤时,应及时回答,不要吞吞吐吐的很久才答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无理取闹,使父母生气、伤心、失望。我决心改正自己以前的做法。

  《弟子规》读后感 篇6

  《弟子规》主要是讲述一些儿童应知应尽的生活礼仪与道德规范。我背了《弟子规》里面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有所感。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家中,父母呼叫我们时,应该一听到就立刻回答,不能拖拖拉拉。父母有事要我们去做,要赶快行动,不要借故拖延,或者懒得去做。父母在教导我们时,我们必须恭敬而不可随便,要将话听到心里。我们犯错了,父母责备我们,应当虚心接受,并且承担过失,不可顶撞父母,让他们伤心。

  在生活中,爸爸叫我起床,像蜜蜂一样“翁嗡嗡”地叫,烦死人了;有时候妈妈叫我干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就拖拖拉拉的,我心里暗暗地想:凭什么让我干,干这事多累啊;有一道数学题很难,我都会了,可爸爸还在那讲,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的,太罗嗦了;有一次,我犯了一个特大的错误,我整个上午都没有学习,在家里为所欲为,爸爸妈妈就严厉地把我训斥了一顿,当时,我心里恨死他们了。可是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做得太过分了,我就向爸爸妈妈承认了错误。我决定改正平时的一些坏毛病,今后要孝顺父母,要关心父母,听从父母的话,这才是好孩子。

  父母是给予我们生命的人。父亲如阳光,给予我刚强和热情,让我的意志获得了磨炼;母爱如月亮,给予我温情与诗意,让我的灵魂得到洗礼。父母对我们的爱是多么伟大呀!我们要好好爱自己的父母!

  《弟子规》读后感 篇7

  暑假里我把蔡礼旭老师讲的《弟子规》从头到尾看了两遍,深感相见恨晚,为什么我们小时候没有学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么宝贵的精神遗产?我对现在的教育模式,价值体系产生了很大怀疑。

  《弟子规》讲述的是看似很浅显的如何待人接物和修身养性的生活习惯,可这些貌似浅显的语句做起来很不容易。如果从小时候就学习《弟子规》,会对孩子一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小时候不懂具体的意思,会在以后生活中慢慢领悟到《弟子规》的正确性。《弟子规》是帮助孩子大好人生根基的很好的基石。

  我感悟最深的有这几句话:“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言”,“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现在网络也好,电视也好,为了一己私利,充斥着许多色情暴力,奇奇怪怪的新闻与广告,变相的宣传了“恶行”,他们要为社会大众负责啊!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武力是智者不忍,不屑于使用的,因为他往往是没有效果的工具。

  后面两句是教人不要恶语伤人,不要多嘴多舌,俗话说祸从口出,要人小心处世。

  还有许多句子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践行,《弟子规》真是简单话明大道理,体现的是中国老祖宗的智慧。

  《弟子规》读后感 篇8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分为五个部分,然后以三字为一句,两句为一韵的形式加以演述,编纂成为《训蒙文》。该文特别讲求家庭教育和生活教育,具体列出为人子弟在外出、待人接物和求学等方面应遵循的礼仪与规范。乾隆年间经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简要介绍,现在《弟子规》已经成为儿童启蒙的必读教材。

  《弟子规》充分体现出为人子女应该尽的孝道,如:“冬则温,夏则清,晨则醒,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无常,业无变”。意思就是侍奉父母要用心体贴,读到这我想到汉代的黄香九岁的时候就能做到这一点,他为了使父亲能安心睡觉,夏天睡觉前会帮父母把床铺扇凉,冬天睡觉前则会为父亲把被窝暖热,这实在值得我们学习。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向父母问好,下午到家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并向父母报平安,以免父母担忧。《弟子规》影响之大,诵读之广,仅次于《三字经》,是旧时启蒙养正,教育子弟享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至今还有着积极的意义。

  《弟子规》读后感 篇9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弟子规》中的第二部分“入则孝”就说了要孝顺父母,“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道出了怎样孝顺父母。但是,在看《弟子规》之前,我却不懂得孝顺父母。

  有一次,妈妈上了一天班,非常疲惫。刚回到家中,就睡在了床上。然后让我给她倒一杯水。而我却看书入了迷,嘴上敷衍着,可却没什么行动。直到妈妈愤怒地叫了一声:“你到底倒不倒?!”我才不情愿地去倒了一杯水,嘴里还嘟囔着:“倒就倒吗。”事后,爸爸和妈妈批评了我,我忽然间感到很惭愧,感到无地自容。父母为我们可以倾其所有,可我却连一杯水也不肯为他们倒,这件事令我羞愧难当,惭愧至今。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这句话很好理解,自己身体受伤,亲友们就会为自己担忧,就可以算是不孝了。古人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就是这个意思。而道德如果受损的话,人们不但会取笑自己,还会笑自己的父母教子无方,父母脸上也无光,从而又是不孝了。

  《弟子规》读后感 篇10

  读完《弟子规》后,我觉得它主要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每一句话都有一个道理,每一句话都发扬着一种思想。《弟子规》用最短的文字总结了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养性等的态度和礼仪形象。

  通俗易懂的文字揭示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家庭等都有重要意义。,这将是我们终身受益的好老师和好朋友。在这里,我简单写一下它在工作中给我的启示。

  例如,不要忙,忙错,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轻易。这意味着在工作中不要惊慌,忙容易出错;不要害怕困难,应该知道困难,也不要粗心,认真对待。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进。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意味着当你看到别人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时,你应该跟上他。即使离他很远,只要你坚持下去,你总会慢慢赶上。当你看到别人的坏行为时,你应该反思自己,立即纠正。如果你没有,你应该保持警惕。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是教人不断形成恭敬之心,尊老爱幼。置冠服,有定位,不乱顿,造成污秽,就是要有责任感,养成有条理的做事方式。房间干净,墙壁干净,几案干净,笔砚正。列典,有定处,读完,还原。有急,卷束齐齐,有缺陷,就补上。要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习惯。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在弟子规则是教我们注意生活行为的细节,我们是普通人,很多时间,是做一些普通的事情,如果每个人都认真对待每一件小事,注意细节,做小事,做好,这些事情是大事。

  《弟子规》读后感 篇11

  《弟子规》是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名著。它备受古今中外学者推崇,内涵广博精深,很值得一读。

  《弟子规》是以《三字经》的形式,从接人待事方面给我们以指导。儿童对人的一生而言,就像一张白纸,以后怎么定,起笔很重要。在这里,《弟子规》也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它有利于我们将来走向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然《弟子规》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对它的内容和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老师、家长的指导下,再加上自身不断的背诵,不断的理解,自然而然地朗读水平、记忆力、行为品德等多有较大的提高。

  我读完《弟子规》后,觉得自己受益不浅。《弟子规》让我懂得了什么叫爱,什么叫孝,什么叫信任,什么叫宽容,什么叫友谊。回想起妈妈关心我,教导我的情景;同学帮助我,鼓励我的情景;老师教导我,教育我的情景,我心中一阵阵激动。是啊!他们对我多好!我以后,不,我现在就要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比如我每天帮妈妈多做一些家务,考出好成绩来回报老师,同学有困难热心帮助......总之,我要善待他人,与他们和睦相处,自己的心情也就好很多的。

  同时,我也要时刻的提醒自己,善待每一位同学,尊敬每一位老师,孝顺自己的父母,遇事要多为他人着想,让我们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换来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相信我们的成绩会不断进步的!

  总之,读了《弟子规》后,我的收获真不少。

  《弟子规》读后感 篇12

  在二年级时,老师发给我们一本《弟子规》,我爱不释手。

  我有时爱发脾气,虽然平时不爱生气,但不代表我不会生气,性情十分暴躁,想快一点写好,但又快不了。下载,我想到了《弟子规》里的“事虽小,勿擅为”。脑中就幻想除了我当时发脾气时的情景,如果我当时冷静一点,就不会为这些小事情来生气了。

  在我周围的一些同伴,经常会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举动,或是出口粗话,这是坏的一面,好的一面是可以让我不孤单,我又想到了《弟子规》中这样的一句话“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意思是:我们都是人,但是素质不同,经常大人,骂人的很多,但是懂得谦让的人却很少。

  读《弟子规》时,我最忘记不了的就是“父母乎,应勿缓,行勿懒”,意思是:父母呼求时要赶快做,父母命令时不能懒。我还记牢一句“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意思是:父母有疾病了,应该赶紧给他们吃药,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要不停地服侍,不离开他们半步。

  还有很多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等等,词和句我都牢牢记在心里,从而每时每刻告诫和提醒自己,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要听从他们的话。

  在世界上,父母吧我们养大,那么疼爱我们,我们一定要孝敬他们,听从他们,服侍他们。

  《弟子规》读后感 篇13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所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策而成。具体列举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村仁修订改版,并改名为《弟子规》,它自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防邪存诚、养成忠孝家乡的最佳读物

  。我们刚刚学完两篇,虽然这两篇不足二百字,但却教授和教育了我很多事物。比如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其次要做事小心、说话诚实、讲信用。其中还讲了对待父母要:“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它讲的意思是:父母有事叫你,应赶快答应去做,不要拖拉懒散,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如果我们如实的做到了《弟子规》中的“美”与“德”,那么我们这个社会会非常的和平,充满着礼貌与爱;如果做到了,这个社会,甚至这个世界将不会有战争,不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

  《弟子规》读后感 篇14

  今天,我读了《弟子规》里的《余力学文》,里面的内容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我读到“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它的意思是:研究学问,要专一,要专精,才能深入,不能打开这本书才看了一会儿,又欣羡其它的书,想看其他的书,这样永远也定不下心,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才能读另一本书。这时,我的脸一下红了,因为我平时经常一边看百科全书,一边还要要翻翻故事书,结果百科知识没有学到,故事的精彩也没有好好欣赏到。

  我又读到“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它的意思是,房间要整理清洁,墙壁要干净,读书时,书桌上的物品要放端正。我又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我平常总以为书桌墙壁等环境与读书学习没有什么关系,所以我的书桌很乱,各种笔放得乱七八糟,墙壁上也有我的涂鸦,结果没有一个令人心情舒畅的学习环境,一下子找笔找不到,一下子书本又不见了,一下子又想画只大鸭子…….学习效率可想而知。

  读完《余力学文》后,我受益匪浅,我明白了以前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我以后一定要改正学习上三心二意的习惯,要学会打理良好舒适的学习环境。只有做到了这些,学习成绩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弟子规》读后感 篇15

  说起来我与《弟子规》也算有缘,先是零六年舅舅送过我们一本任何书店都买不到的《弟子规图说》。说它买不到是因为是释净空法师提名推荐,佛陀教育网络学院印赠,只两千册注有“免费结缘,禁止转售”字样的版本。但当时没有能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而只是看好它的字,当作字帖用了一段时间。是以封面上还留下了当时的墨痕。

  四年后,我大二了,在罗老师的推荐下,我重新翻出了遗忘已久的《弟子规图说》。并在读完后立即读了罗老师推荐的蔡礼旭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细讲弟子规》。在此之前,对于一本书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说法,早已屡见不鲜、不以为意了,从来没有想过一本书对心灵的震撼会如此之巨。更多是因为读书的过程就是我反思自己二十年不算长也不短的人生的过程吧。不停地问自己,如果高三以前或者更早些我能够仔细研读《弟子规》并以之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今天的我会怎样?但我更深知“往者不可谏”的道理。一切的“明往”都是为了“通今”以至“开来”。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从蔡老师的讲座中知道他是释净空法师的弟子后,突然觉得也许是好事多磨吧。现在细读《弟子规》,震撼了,反思了并力行了,就不晚。一切的“如果”便都会成真。

  在我心中,一直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该以中国出了孔子这样一位至圣先师而骄傲,以自己是先师弟子而自豪。但今天,人们甚至连先师弟子的最基本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都做不到了。《弟子规》千余言,一句句讲来,也许我也能出本书了,但暂时无此打算,自己道行尚浅,没有资格。以下所说,只不过是我读《弟子规》的过程中,最想说的,我想留下的最初的感动。

  在读“入则孝”时,我觉得今天的社会状况似乎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看到了一样,他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往往皆为利往”。在如此物欲横流的时代谈“百善孝为先”似乎不合时宜,似乎不能为人所理解。好多甚至连最基本的“老有所养”都做不好,报纸是太多子女忤逆、老人流浪的事了!更不用说“啃老族”的出现了。说它最基本,因为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有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反思的时候陷入了深深的担忧。古人尚孝,于是己身孝,子孙孝,世世代代皆老有所依。而如今以幼为上之风使人们走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己不养,子不养,子子孙孙皆老无所养!郭巨为母埋儿的故事,今天看来简直匪夷所思,但我们至少应该反思,该如何摆正父母与子女的位置。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读到这句话时,灵光一闪,因为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周末时间的利用。大学了,周末空出,再加上无父母在旁督促。于是睡觉的有之,逛街的有之,玩游戏的有之……深不以为然,具体却说不出个道理来。当看到

  “老易至,惜此时”时,我明白了,不论是工作日还是周末,都是我们生命的组成,不会因为它是休息日而推迟一天衰老的到来、让我们去浪费,溜走的同样是我们宝贵的时间。

  接下来该说说“学文”了,作为学生,这是我们最应该做好,也是现阶段孝顺父母,让父母放心的最好方式了。《弟子规》中的学习之法以及应有的学习态度也深为可取。

  就拿自己来说吧,应试教育导致刚开始时是“不力行,但学文”,渐渐发现学而无用,便无心向学,即所谓“长浮华,成何人”。慢慢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但力行,不学文”。可是这样无目的而行总是出错,极易疲劳!直到大学才慢慢开始探索“力行”与“学文”之间的切合点。

  弟子规还要求制定学习计划要“宽为限,紧用功”,可是回想一下自身仿佛是“紧为限,宽用功”了!常给自己定下什么时候要读完什么书的要求,可行动起来却是懒散怠慢,总以为时间宽裕,不能克制外界的诱惑,结果往往一事无成!而且常常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心猿意马,如何能把书真正读到心中?再加上不知道“功夫到,滞塞通”的道理,每遇到困难辄止步不前。如此读书,能有何得?以前读书从来不会想到要写感想,那是因为我根本未想,自然无感。后来强迫自己写读后感的时候,其实就是逼着自己想所读之书,慢慢学有所思,读书方才能真正有得。

  关于读书,想到晓玲叮铛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晚上行走在路上,他突然听到上帝的指示说:“年轻人,捡几块石头带在身上吧!明天天亮你将即欢喜又懊丧。”这人依言捡了几块石头继续上路。天亮的时候,他发现昨晚捡的石头都变成了珍珠!他即喜悦有懊恼,喜的是本以为无用的石头变成了珍珠,而懊恼的是捡的太少了!她最后总结说,好书就像我们生命中的珍珠,开始无法看出它的作用,似乎是石头——多捡累赘。但当真正需要时,发现它的价值时,该是懊恼的时候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了以后少恨些,该为自己的生命多多积蓄些珍珠了。

  对于自己以后的人生,曾今设计过很多版本,并最终被否决。有时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就我所知成功人士大多是从小就立下了远大志向,并最终走向成功的。当读到蔡老师讲他在找到适合自己的事业前也多次改弦时,当读到“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训致”时,我明白,只要现在开始就不晚。也许训不成“圣”与“贤”,但能作为圣贤训导的力行者和弘扬者,我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了。

  《弟子规》读后感 篇16

  今年暑假我们班主任张老师要求我们要读一本好书,并要写一篇读后感。于是,我就选了《弟子规》这本书,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我认为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是“人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他们是我们最亲的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而且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在《弟子规》里面就有写到“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弟子规》的“总叙”篇为我们介绍了《弟子规》正文要讲的主要内容:“孝”篇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悌”篇告诉我们要尊敬长辈,与兄弟和睦相处;“谨”篇向我们端正了日常行为,要有一个好习惯;“信”篇教育我们要诚信待人;“泛爱众”篇让大家知道要爱护所有群众,不分贫富;“亲仁”篇告诉我们必须要仁义,否则人品不好;“学文”篇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要有好的学习计划、态度—这就是古代学生的“日常守则”。

  在这本书里讲了许多故事,在这这些故事里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的方法讲究三到;就是心到,用心地想;眼到,仔细地看;口到,专心地读。仔细想想这句话可真是太有道理了,结合我平时的日常学习去体会这句话确实也是如此,比如说背语文课文,我是先默读两遍,再大声朗读两遍,再分段背诵,然后再反复读,最后整篇连背。

  《弟子规》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能让你明白许多人生道理,它能教你如何做一个品行端正的人,这个暑假读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以后的暑假我都要多读这样的好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弟子规》读后感 篇17

  “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智者在谈话。”国学经典《弟子规》就是一本好书

  今年暑假我读了这本书,从中获益良多。“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这几句真理是在我读《弟子规》这本书时读到的意思就是说:“父母叫你的时候不能迟缓答应;父母让你去办事的时候,不能拖延偷懒。对父母的责备,要从中吸取教训。子女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舒服。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侍候他们安眠。这几句话让我感到十非常惭愧。记得有一次,妈妈在洗白色衣服,不小心把84消毒液弄进眼睛里了,叫我帮忙。我却只顾玩手机,很久才慢吞吞地应答。害得妈妈的眼睛睁不开,输了好多天的点滴。现在想起来,我后悔极了。要知道,妈妈的一头银发都是是因我而生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人的一生很短暂,转眼间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我们都要珍惜宝贵时光。鲁迅先生,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他在课桌上刻的“早”字至今还印在我的脑海中。地球上最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经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要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就是我的座右铭,所以我会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和时间赛跑的人。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姐姐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尊重姐姐。姐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知道了这些以后,每次我有好吃的和好玩的东西,我都会惦记给我的小弟弟留一部分的,从不一个人享用。家里人都我夸我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妈妈也一直以我为荣。在和弟弟相处的时候,我还学会了宽容别人,学会了体谅父母。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弟子规》读后感 篇18

  我们学校去年新建的图书室,里面有好多的好看的图书:故事书、作文书、名著…还有弟子规,我可喜欢这本书啦,因为阅读弟子规使我一次次受到感动,使我感悟最深的,也许就是人间的真谛。使我感悟最深的就是“父母呼,应无缓;父母命,行无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不正是古今流芳百年的孝敬父母的文明行为吗?是呀!在这个时代,我们的国家经济迅猛的发展,我们各家的生活都比较幸福,富裕了,可是我们中有些孩子往往在吃穿方面挑来拣去,这不正是俗话说的:“身在福中不知福吗?”

  在这个时代里,父母为我们付出这么多,为了我们能好好的学习,为我们创造好的生活条件,远在几千里外打工挣钱。我们却认为父母不太关心我们,其实父母所付出的是我们一生也报答不了的恩情。传说孟子的母亲为孟子的成长寻找一个好的环境居住,曾三次迁居。这不正是父母对孩子的良苦用心,如果父母叫你去帮他们倒点垃圾或扫点地,你还能说不吗?父母教我们学习,是为了我们的未来,父母责怪我们,是为了让我们记住错误并改正。读到这些,我们大概都为自己有一个好父母而感到幸福。我们更要好好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这样才对得起父母的良苦用心。

  传说大孝子董永,寒窗苦读,父亲病了就砸锅卖铁给年迈患病的父亲买药,最后父亲身亡后没钱安葬,他卖身葬父。这种精神是可贵的,试问我们看到这一幕,谁能不受感动呢!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一代的道路,也少不了坎坷不平,需要我们努力地去创造奇迹为国家多做贡献。

  华夏历史源远流长,文明成果辉煌灿烂,传世经典数不胜数,古老的真谛,丰富的知识,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的检验。使不孝子臭名远扬千里,成为世代人们的笑柄。在这里,我提倡大家尊老爱幼,保存中华美德,那精神最大的精神财富。

  《弟子规》读后感 篇19

  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弟子规》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独立成章却又密不可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做人、处事等行为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行为敦厚、人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深远的影响。通过诵读,可以使人在孝亲、友爱、诚信等优良品德和礼仪规范的教育中得到熏陶,从古人的修身思想中得到启迪,净化和升华思想意境,从而规范自身行为。

  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入则孝”告诉我们在家中要听从父母,爱亲人。亲人有病,要耐心细致地照顾他们,不与父母争吵。这让我们在家中与父母之间更加和睦、温馨。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出则悌”告诉我们出行在外要和在家中一样,为人为谦虚,见长辈要让道,这使我们在外出时有“风度”、“彬彬有礼”。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谨”告诉我们在生活中要处处留心,小事上也可以体现你的性格,不要不把小事放在眼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使别人眼中的我们十分文雅,完全是一谦谦君子。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信”告诉我们要时时讲诚信,“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要直言不讳,不要喜怒无常。 “泛爱众”告诉我们,要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勿喜新厌旧,要爱每一个人,要心胸宽广。

  “亲仁”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爱,不要勾心斗角,这就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

  “余力学文”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它告诉我们听讲时要认真,学习时要努力,写作时心态要端正,要心无旁物。但这一章中说的“非圣书,屏勿视”我不能认同,如果光看儒家的著作,难免使人知识面过于狭窄,失去读书的乐趣。

  随手翻开这本书,起初我还觉得它是枯燥、呆板、晦涩难懂的教条,并没有想去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为人之道和大爱无疆所吸引,更为如何做人、

  做一个有价值、有伦理的人、做一个干净、根本、纯粹的人的深奥哲理所折服。它诠释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小家和大家的爱;它阐明了做人之本、为人之道,成人之路,如何才能拥有一颗平常而包容的爱心、如何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它诉说着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和谐主题和人性之爱的主线......

  我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称道这本书,觉得自己的赞美难以表过这本书内容之精致、意义之深远。这是一本从古到今都让人受益匪浅的书,也是一本洗心净脑的书。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言简意赅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大爱、浓情、和谐、平实……所以,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就此打住,仁智有别,请大家自己去体会思考、去身体力行吧!

  《弟子规》读后感 篇20

  在公司的统一组织下,我们在一楼大会议室一起朗诵了祖先的杰作《弟子规》,这本书讲解了孝敬父母、关爱兄弟、修身养性、为人处世、读书求学的生活基础规范,分为入则孝、处则弟、谨篇、信篇、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细细品味后茅塞顿开,平时里对人生的点滴感悟都在圣贤的教诲中有明确的答案,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真正体现。

  《弟子规》是一部真正能教育我们做人处事、治学平身的生活细则。让我们从细微之处着手,从小处做起。

  第一章“开宗明义”。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做到言行中小心谨慎,对人讲信用;在人际交往中做到与大家和谐相处,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些都做到了之后,就应该用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由此看来,古人更注重一个人的品行修养。我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社会发展到今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量的各级各类的人才。试想:一个有着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正义和良知、缺乏诚信、凌驾于道德与法律之上的人,怎能担此重任?所以,要想做事,先学会做人,这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章《入则孝》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父母的人生经验比我们丰富,当他们指导我们怎么待人、处事时,我们都要恭恭敬敬地听,牢记在心。不可以当成耳旁风,认为父母是老古董。父母说得对,我们要听;若是说的不合理,也可以做参考,忌强词夺理,让父母伤心、生气。生活中,做子女的还应该学会主动和父母沟通、交流,架起两代人情感的桥梁和纽带,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当发现父母有过错时,不能盲目的孝顺,也要讲究原则,绝不能置父母于不仁不义之中。这就是《弟子规》教导我们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教师,为了社会的稳定,家庭的幸福,让我们谨记:百事孝为先!《弟子规》文字虽少,内容却博大精深,我们学的还远远不够,其精髓绝不是短时间内我们能感悟透的。但有一点,我认为:《弟子规》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提法、做法与现代社会不符,我们不能全盘肯定;而其实质性的东西并没有改变,如讲孝道、讲友爱、讲文明、将礼仪、讲诚信、讲修养等这些精髓的东西没有变,而且永远也不会变。这就要求我们学《弟子规》的知识及在践行方面做到: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为其增添新的内容,做到“日新又新我常新”。

  《弟子规》读后感 篇21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从上学期开始,我们一遍遍诵读着琅琅上口的《弟子规》,一次次聆听着《弟子规》给我的深刻的教育,《弟子规》作为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给了我很多收获,很多启发。

  《弟子规》中的一字一句就像一位智者的亲切教导,下头,我就来谈谈让我体会最深刻的一条吧。“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教你的时候,你应当及时回答;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时,你不能够拖拉;父母教育你时,你应当静静地听,即使父母错了,也不能责怪他们。但对照我的行为却常常相反:晚上,我正在看电视,妈妈叫我去吃饭,我一向没有应声,直到妈妈走过来,我才及不耐烦地答应了。可是,自从我学习了弟子规之后,就再也没有这样过了,因为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道理。

  是啊!弟子规就像一位无声的教师,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默默地开导着我们,让我们健康的成长着。读了《弟子规》,让我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密钥,指引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丰富我的知识,充实我的生活,让我沉浸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除了这些,《弟子规》中的许多地方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感悟、体会的`,只要同学们认真体会,必须会悟出其中蕴藏的许多“瑰宝”!

  同学们,让我们来细细地品味《弟子规》吧,他会教导我们怎样学习,怎样做人,它就是我们身边的良师益友,是我们的学校沉浸在《弟子规》的'洗礼中!

  《弟子规》讲述的是我国古代人民是如何孝亲父母的,古代人民勤奋好学的故事。它不只有一个故事,而是有很多故事,比如说涌泉跃鲤、孟宗泣竹、孔融让梨、温公警枕……很多很多故事。

  涌泉跃鲤讲述的是古时候,有个叫姜诗的孝子,侍奉母亲十分周到。姜诗的媳妇庞氏,对婆母更是孝顺。婆母非常爱喝江水,庞氏便不怕路途遥远,到江边挑江水回来给婆母喝。母亲特别喜欢吃切细的鱼肉,姜诗夫妇便把鱼精心制作后让母亲吃,并且每次都要请邻居的母亲来作陪。有一天,在他们住的屋子旁边,忽然喷涌出一股泉水,泉水的味道和和江水一样,泉水中每天还蹦出两尾鲤鱼,姜诗夫妇正好可以取来供母亲食用。人们都说是姜诗夫妇的孝心感动了上苍,才出现了“涌泉跃鲤”。

  孟宗泣竹讲的是从前,楚国有个叫孟宗的孝子,和后娘一起生活。后娘经常打骂他,邻居都为孟宗打抱不平,可孟宗却说:“那是娘心情不好。”一年冬天,非常寒冷,后娘突然病了,什么也不吃。孟宗很着急地问:“娘,你想吃什么?”后娘说:“我只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孟宗听完,马上来到一片竹林。他跪在地上,用手扒开泥土到处找,可就是找不到笋。他急得哭,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忽然他听到一种声音,原来孟宗的眼泪融化了雪,地上长出了嫩绿的笋。他赶紧把笋挖出来,回家做了一锅鲜美的竹笋汤,后娘喝了汤,病就全好了。

  其中,孟宗泣竹的故事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因为孟宗的后娘对他那么坏,而孟宗却还那么孝亲他后娘,真是个孝子!

  《弟子规》读后感 篇22

  在暑假的一天,我看到在啵啵嘟学英语的小朋友在电梯门口不停乱按电梯玩,我上去劝阻他们这是公共财物要爱惜。他们都说:“不管你的事。”这事儿被妈妈知道后,很感慨地说:“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缺乏传统教育。不行,这样中国的未来就没有希望。”于是她去整来一本《弟子规》让我学,那时我就不能完全去理解书本里的意思。

  自从学校发了《弟子规》后,老师要求我们在晨读时去学习,我慢慢地理解了这些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读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后,让我感到十分惭愧。在一两岁我会呀呀学语时,我就以为不停喊爸爸妈妈,经常抱着他们亲亲让爸妈开心地笑就是孝;到幼儿园上学时,我经常把园里下午发的小点心悄悄地带回来给妈妈吃,听到她的夸奖就是孝;

  上小学了,我以为每次好好学习考高分让爸妈高兴就是真正的孝……现在我是一名三年级的学生,有时候妈妈的唠叨和爸爸的严厉,让我沉默甚至反抗和顶嘴。自从读了《弟子规》我才理解世界上真正的孝是:“色难”。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有什么事可以好好商量着说。记得很多次,我正玩的起劲儿,妈妈让我写作业,我不但没有听从反而还顶嘴,让妈妈好一顿难受,想想真觉得惭愧。我作为现在零零后的孩子,我不仅要学好《弟子规》,还要按《弟子规》的教导去做,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弟子规》读后感 篇23

  《弟子规》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道理,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叫我们,我们就要立即回答,不能拖拖拉拉的。

  原来,妈妈叫我做事情的时候,我总是拖拖拉拉的,总是要等一会儿再去。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后,才知道这些都是不孝敬父母的坏习惯,原来我身上有这么多缺点啊。我现在改正了这些坏习惯,我妈妈叫我去帮她拖地时,我立刻跑过去帮妈妈拖地,我也知道如何尊敬父母了。

  从今以后,我要做一个尊敬父母的好孩子。

  《弟子规》读后感 篇24

  暑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弟子规》。

  这本书分为几个段落,分别是:总叙、入则孝、出则悌、次谨信、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不同的方面,告诉我:做人要懂得尊敬长辈、诚信对人。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必须在幼小的时候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忠等。除此之外,它又教给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要认真学,而且要做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学习《弟子规》,我想这不仅是一个提高人修养的过程,而且更是一个让人思想升华的过程。要学会爱周围的每一个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得以发展。

  《弟子规》读后感 篇25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弟子规》是清朝的李毓秀所写。我读了这本书,不但体会很深,而且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我还懂得了学习要有方法,才能取得成效。

  其中,有一则是“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则的意思是:读书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者都要切切实实地做到。这则有一个故事叫《落李不动》,故事是讲杨愔小时候特别爱读书,而且学习十分专注。有一次,杨愔坐在一颗李子树下看书。熟透了的李子从树上掉了下来,其他的孩子都纷纷跑来抢夺,但杨愔还是一动不动、聚精会神地读自己的书。后来,正是由于学习时专心致志,他的学识也就很高,并成为了当时的宰相。我自己与杨愔比起来真是差远了,我每天写作业和读书时总是静不下心来,一会儿喝水,一会儿又吃东西。这样,不但影响了写作业的速度,而且错题很多,学习效率低。我要向杨愔学习,读书要专心,不能三心二意,注意学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读了《弟子规》这本书,受益匪浅。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读后感 篇26

  前几天,我让爸爸在书店买来了《弟子规》一书,作为在家阅读的课外书。不理解之处,经过老师和妈妈的讲解,使我懂得了《弟子规》里的一些含义。

  《弟子规》里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就是让同学们首先要孝敬爸爸、妈妈,团结兄弟姐妹,做人要讲信用,和同学们交往要平等相处,要向学习成绩好的人学习,这些是我们学生应该做到的。

  《弟子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讲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决心以后做到尊敬老师、孝敬爸妈、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个品德高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古代圣贤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让我们知道我们儿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规范,教育我们要养成忠厚的品德。

  弟子规第二课有一句“父母命,行勿懒”,它的意思是: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比以前进步多了。以前,妈妈让我帮她做点事情的时候,我总是回答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愿意帮忙。学了《弟子规》后,我的想法变了,我觉得帮妈妈做事就是帮自己做事一样,这是我应该做的。而且,在我帮妈妈做完事情后,看到妈妈开心的样子,我的心里也特别的开心。

  我想我要用心来学这本书,记住书上所说的每句话,争取做一个文明、懂事、让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

  最近,学校里学习了《弟子规》这本书。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的,它告诉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读了“入则孝”这一篇,我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要虚心接受,努力改正错误,要做听话的好孩子。

  以前,我做错事,爸爸妈妈批评我的时候,我总是不以为然。自从读了《弟子规》后,我意识到了错误,以后,我肯定会虚心接受爸爸妈妈的教导。做一个让爸爸妈妈骄傲的好孩子。

  《弟子规》真是本好书啊!

  读完《弟子规》后,我从中明白了许多的道理。它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规范。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诚实守信。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就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要尽力去本文_来源于_贵大。在线准备,父母所不喜欢的东西,要小心谨慎地去除(包括自己的坏习惯)。每次放学回家,都不主动完成作业。都要爸爸妈妈催个三四遍才会去做,完全缺乏时间观念,把时间一点点的浪费了。现在我懂得了这个道理,我决心一定要改掉这个坏习惯。做一个让爸妈值得赞许的孩子。

  《弟子规》真是一本好书,大家都来读读看吧。

  我们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读后感 篇27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注: 立于:处在。使自己处在不会失败的地位。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注: 每句话,每个行动。]一举一动[注: 指人的每一个动作。]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注: 古:指古代的社会风尚。旧时指人心奸诈、刻薄,没有古人淳厚。],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注: 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弟子规》读后感 篇28

  我有一个私人的加油站——书柜,爷爷买的《成语小故事》,爸爸送的《十万个为什么》,妈妈奖励的《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刊》……摆了满满一柜子。其中有一本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物——《弟子规》,它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父母呼,应勿缓……”诵读着它,我知晓了因果报应之理,敦伦尽份之道。不信,你看!

  我是一名住校生,每个星期要乘坐两趟公交车。每逢周一、周五上下班的高峰期,公交车上的乘客就特别多。这一天放学,我仗着个小机灵的优势挤上车,还抢到了个位置,不禁暗自庆幸:“哈哈,今天运气真好!”

  还没等我屁股坐热,一位挺着大肚子的阿姨艰难地上了车,她环视了一下车厢,找不到空位了,就无奈地站在了我座位旁。“长者立,幼勿坐”,阿姨比我年长,又挺着大肚子,对,我把座位让给她!于是,我站起来扶着她:“阿姨,您坐这里!”

  “谢谢,谢谢!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阿姨感激万分,连声道谢。她刚挪动笨拙的身体想坐下,身后的一位时髦女郎眼疾腿快,“咯噔”一下把位置抢走了。孕妇阿姨看了她一眼,皱了皱眉头,又把身体挪开了。见此情景,我一步跨到时髦女郎面前,理直气壮地说:“‘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我们小孩子都懂得给老弱病残让座,难道你不懂吗?”其他乘客也纷纷指责,弄得那位时髦女郎无地自容,面红耳赤地为孕妇阿姨让出霸占去的座位……

  《弟子规》,你是我成长的坐标,为我的健康成长导航;你是我无声的良师,默默教我待人处世。《弟子规》,My love!

  《弟子规》读后感 篇29

  在我牙牙学语的时候,爸爸常常“摇头晃脑”的读《弟子规》给我听。爸爸说,那时候我经常哭闹,每当他读《弟子规》的时候,我就睁大眼睛定定看着他,仿佛很入神的样子。想来也许是爸爸摇头晃脑的样子吸引了我,小小的我听爸爸读着那朗朗上口的音律,像童谣一样好听。

  在我上小学前,我已经可以完整的背诵《弟子规》了,每每家里来了客人,我就和爸爸一同“摇头晃脑”的表演起来。我们并排坐着大声诵读,脖子一会从左转到右,一会又从右转到左。因常常博得到客人的欢笑和夸奖,我对《弟子规》更加喜爱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它已在我心中悄悄的扎根结果了。

  记得我六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在小区里玩电动玩具车,我们都很喜欢那个玩具,不一会便争抢起来。隔壁的刚子打了我的头,我踹了楼下亮亮的屁股,我们很快就扭打在一起。旁边的大人赶忙把我们分开,又找来家长把我们分别带回家。我本以为爸爸一定会臭揍我一顿,没想到他让我站在客厅中央背十遍《弟子规》。这次,他没有和我一起“摇头晃脑”,而是很严肃的皱着眉头,不错眼珠的看着我背书。我有些害怕,老老实实的背完。爸爸严厉的问我:“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你说说是什么意思?”我低头着头,小声地说:“是说兄弟之间要和平友好,不能打架。兄弟之间和睦,就是孝顺了。”“那你为什么还打架?”爸爸脸上阴云密布,没有了往日的亲切。“可是”我小声的嘟囔着,“可是他们也不是我的弟弟呀,咱们家就我一个孩子,我没有哥哥和弟弟。”爸爸顿了许久,然后把我拉到他面前,一字一句的说:“孩子,你们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也许一直都没有兄弟姐妹。正是因为这样,才更要和小伙伴和睦相处,这样你将来就有很多兄弟,很多亲人了。”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我默默把《弟子规》装到心里,不再“摇头晃脑”的到处表演了。

  转眼我已经成为五年级的大孩子了,对《弟子规》已从不甚了了到渐明大义,从单纯的表演背诵到逐步理解、身体力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告诫我要尊重孝敬父母;“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让我懂得要礼让长者;“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教我读书时要心到、眼到、口到,才能取得好成绩……《弟子规》伴随我的童年一起成长,让像雨露滋润我的心田,像清风爱抚我的面颊,更像爸爸的爱浓浓地裹在我身边。

  在我提交这篇作文之前,我问爸爸为什么小时候要一直读《弟子规》给我听?爸爸笑笑说:“我小时候,你爷爷就是这样做的。”经典是一句一句反复诵读的,爱是一代一代浓烈传递的。我爱永不退色的经典,更爱“摇头晃脑”的亲爱的爸爸!

  《弟子规》读后感 篇30

  这几天,我把《弟子规》这本书看完了。《弟子规》以孝.谨.信.亲仁关爱为主题,讲了许多故事。比如《弟子规》中的总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这个故事讲了晏殊临时改题。我想:晏殊在家里打过了草稿,再考一遍不就行了?为什么要让皇上换题?后来我想了又想,才解开了这个谜底。

  我常常不理解父母的艰辛,还常常埋怨父母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又常常拉着妈妈到超市买零食。我还不爱做家务,懒得连被子也不愿意折,整理个房间也懒得动。妈妈好像是我们家的钟点工,一天从早忙到晚,什么家务事都由她一个人承担:洗衣服.做饭.扫地.拖地.擦桌子........一看到这几个字,头都快要大了。如果这些活都要我一个人干,我想我现在应该在医院的抢救室里面进行抢救吧!我本来以为做妈妈应该很容易,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家庭里可以呼风唤雨。让自己的女儿好好孝敬自己,你说往东他绝不往西。我想这样的孩子才算好孩子。

  孝顺,是服侍母亲的最好方法。

  《弟子规》读后感 篇31

  前几天我看了《弟子规》这本书感触颇多,《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自从学习了《弟子规》,我觉得自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暑假里的一天,我要和同伴去游泳,妈妈说:“今天天气太冷了。别去!”我说:“我不!我偏要去!”结果游泳后回来我就发起烧来,妈妈急得半夜三更背着我上医院打点滴。到了医院,我看着汗水不断地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心里后悔极了。这时我想起了《弟子规》中“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我明白了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也不能任意而为。如果擅作主张,就容易出错,因而让父母担心,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是不孝顺父母的行为。现在的我,已经不会擅自做主了,做每件事之前都会咨询父母的意见,父母说不能做的事,我也就不会再任性了。“冬则温,夏则清”当我读到这句时,回想起以前一直都是父母让我在冬天感到温暖,在夏天让我感到凉爽。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倒过来做,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当我们生病时,是他们将我们拥入他们温暖的怀抱;当我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是他们为我们耐心地讲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们为我们无私的付出。渐渐长大的我们,也应该学着为父母做些什么了。

  一个人如果只有才华,而没有好的品德,就像花瓶里的花,看起来很漂亮,但因为无根,过不了几天就枯萎了。而《弟子规》就是我们扎好德育最好的根。

  我们的中华民族已经有了五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弟子规》只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后我将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我相信,在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我相信我以后会做的更加的完美!

  《弟子规》读后感 篇32

  读了《弟子规》,作为初为教师的我们,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要教育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作到孝敬父母,说话做事要小心仔细,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和思想高尚的人在一起,在学习之余,要多读书,多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是做起来人们往往就忽视了其中的道理。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一个人而言,应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最先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做不到。以前觉得父母爱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无法体会父母的辛苦和委屈。“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父母辛苦供养我读书,而我有时却不能如他们所愿,让他们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议,我不但不听,还会觉得烦,有时甚至故意做些让父母生气的事。所以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家庭、事业和身体的好坏,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要想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同时对于现在的孩子更要让他们尊敬父母,孝顺长辈,明礼诚信。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往往尽其所能让孩子们学习更多的技能,画画、唱歌、弹钢琴、学外语,其本意都是好的,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过度的强迫会使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要不得的。父母通过读书,会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耐心解决孩子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孩子们懂得生活的规则,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

  《弟子规》还让我们知道在平时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后,在独处时都要持恭敬的态度,恭敬才会成为一个人自然流露的品质。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真正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诸如此类的名言警句,但我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极其优美的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回想一下,骄傲自满的的确确给自己招来了许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是我最喜欢的一句经文。一个人的能力再大,总会有限,人无完人,人总有缺点,所以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提醒。一个人只有一双眼睛,一对耳朵,看到的和听到的范围是非常窄的,如果能虚怀若谷,就好像多了许多双眼睛和耳朵,看到的和听到的范围就扩得很大,那么就会走得更高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就。学习更是如此,对于班里的学生,特别对于“后进生”,我总是耐心的指导,细心的关怀,即使对于知识点不是太熟悉,我也会一遍一遍的教导,像慈母般的关怀。

  其中《谨》,让我们明白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纽扣,要整沽,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才会变得很快乐。特别对于现在低年级的同学,更要让他们养成这种关怀他人,而不是什么事情都是偷偷打“小报告”,而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自律精神。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每一个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会变成和谐的世界。

  《弟子规》读后感 篇33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如果你不经意间经过我的家,你准会被这琅琅的书声吸引。

  暑假里,老师让我们学习背诵了《弟子规》,这使我懂得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书中有一句话让我感触最深,那就是:“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说,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要仔细地听;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虚心顺从。

  记得从我上幼儿园起,爸爸妈妈就经常对我讲,看书、看电视时要爱护眼睛,保护视力。可我却偏偏不听。看电视、电脑的时候,与电器挨得很近,大人提醒我,我还对他们发脾气;沉迷于课外书中,常常一个半天都不让眼睛休息一下,甚至为了一时的痛快,躺在床上看书,光线太暗也不知道开灯。大人们的严厉警告,我都不以为然。渐渐地,渐渐地,我的视力越来越差。最后,我成了名副其实的近视眼。现在,眼镜成了我每天形影不离的负担,到哪儿都要带着它。吃东西的时候热气一熏,我就什么也看不见了。爸爸说,如果我再不注意的话还会影响到我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直到这时,我才后悔当初没有听爸爸妈妈的话,可为时已晚。因为医生说,近视以后视力想恢复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正所谓“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

  《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很多,它就像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点。

  啊!我终于知道了老师叫我们读《弟子规》的用意了——学会做人,做一个孝顺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珍惜时间、诚实守信、认真学习的人!

  《弟子规》读后感 篇34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比如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以下是我阅读后的点滴体会。

  所谓“弟子”就是学生,活到老,学到老,做圣人的学生。“规”是什么意思?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 “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学习、去感悟,就会明白许多的道理,为人处世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有了做人的准绳,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在过去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们现代人又有几人能知晓呢? “长者先,幼者后”,有好吃的长辈先尝。所以,在我们的人生理念中,长辈就是太阳,我们是星星,永远围绕着太阳转。

  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并提高自己的修养。

  《弟子规》读后感 篇35

  学校进来一直在坚持读《弟子规》,我们也每天都听学生读《弟子规》,由于诸多因由,虽然内心极度向往,但并没有去认真的揣摩,深入的研究。为了弥补遗憾,我认真聆听了《百家讲坛》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的内容,感觉受益匪浅。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此文脱胎于孔子的“论语”学而篇,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独立成章却又密不可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做人、处事等行为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行为敦厚、人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着同样深远的影响。

  《弟子规》虽然只有1080个字,360句,但却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概括得淋漓尽致。《弟子规》的内容分七个部分: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就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先学做人,后学做事。这完全符合“育人为本,德育先行”的教育方针。

  作为人民教师,在以往,学生出了问题,我只是批评埋怨,认为问题的根源就在他们身上,我用自己一相情愿的方法去改变学生,结果事与愿违,反而使自己更加生气苦恼,自从学习了《弟子规》,我明白了,活泼好动,贪玩爱闹本来就是孩子们的天性,而我不了解他们,认为他们是在故意捣乱、违反纪律、乱丢垃圾,甚至埋怨家长没给孩子养成好习惯等等,而当我明白了孩子本来就是这样,我就会想适合的办法去教育他们,心里自然少了怨怒多了轻松,少了盲目多了智慧,课堂上不辞辛苦的说教少了,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学习,看到学生的进步,我感到了无比的幸福。人都有积极向上的本能,天生是喜欢学习的,也都渴望自己能做好,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是人的天性。孩子做不好,主要是大人引导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能顺应人的天性,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怀爱护之心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更应具备。教育这一职业决定了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博大无私的爱。爱像春风,能融化学生心中的坚冰;爱像细雨,能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关爱一个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我们为人老师,必须提起一份为人老师的责任来,用我们的真诚去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集体,用我们的探索和学习正确引导孩子们的未来。“学贵力行”,学一句我们就做一句,实践一句。把圣人的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弟子规》所讲的道理,正是圣人的训诲,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的伦常广泛运用,并经过家庭、学校、社会,逐步推广定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

  人生,是一条由不断学习所累积的道路,在学习过程中,有体悟、有喜乐、有困难、有突破,经由一连串的酸甜苦辣历练,成就了一条多彩多姿的人生道路。我们是掌握道路的领航者,责任深重。唯有踏实地学习、真诚地落实、积极地奉献才能真正办好教育树人的事业,愿《弟子规》中的智慧能引领我们营建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园。

  《弟子规》读后感 篇36

  在我没有读《弟子规》的时候,以为女儿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得听从我的指挥。自从我学了《弟子规》,我知道了父母对我的爱,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马上坐在椅子上,从不过问父母的感受,还大声的叫:“我饿啊”,晚上要吃饭的时候,我会说:“把饭端来”,妈妈把饭端来时,我没有及时接应,只是说: “放在这,等一下再吃”。可自从我学了《弟子规》中的“出则悌”之后,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 气了,听从父母教诲,顺从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坏习惯更多,一时改不了,比如吃晚饭时,爸爸妈妈还没坐下,我就先坐下开吃了,这样是不好的,我也会改,一步一步加油。

  这书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我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书中也讲到我们应该从小就教育孩子,要立志做一个善人。做什么就要有个干什么的样子,要大方,不计较小事,凡是往好处想,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如果做到这些,一个人的学问、道德修养便会有很大的进步,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我们的社会将会越来越好。

  《弟子规》读后感 篇37

  记得我在读大班时,爸爸曾教我学了几句《三字经》和《弟子规》,那时只知道叽里呱啦读几句,背几句,觉得顺口好玩。

  去年春节的一天,我在找东西时又翻出了那本图画精致的小书本——《弟子规》。翻了几页,有些看不懂,不知什么意思,就去找爸爸,爸爸说你现在读二年级了,这些字会读就要知道它的意思。这本书是教导我们怎样先学做人再学做事。也就是告诉我们如何孝敬父母、长辈,关爱兄弟姐妹和待人接物的态度和礼仪,以及怎样发奋读书、立志、做一个有用的人。在爸爸的指导下使我知道“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返必面”的道理,就是要我们孝敬父母、亲人,他们所说都是为我们好,我们都要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用人物,须明求,借人物,及时还。凡出言,信为先”等一些待人接物的道理……

  现在我在家学会做家务,明白自己的事自己做,回家、外出都能问侯爸妈好,见到客人和邻居的叔叔阿姨能主动问好,他们都夸我越来越懂礼貌是个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在学校,我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尊敬老师认真听讲,能团结同学,帮助朋友,自己觉很开心很自豪!这都是我学《弟子规》的结果使我有了这些进步,今后我要把这个习惯保持下去,做一个有用的“弟子”。为我加油吧!

  《弟子规》读后感 篇38

  题记:道德的光辉就像太阳的光芒,而一个人要想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首先自己心中要充满阳光啊!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很早就知道《弟子规》是好东西,所以,几年前儿子上幼儿园时,我就教他背诵,后来,也推荐给学生,领着他们去背诵《弟子规》。然而,自从我接触传统文化以后,我再读《弟子规》才深刻地体会到:《弟子规》看似平淡无奇,而其中所真正的内涵只有用心体味。《弟子规》不是用来背的,它是用来做的,而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有很远很远的路,慢慢地,在践行《弟子规》的日子里,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弟子规》是一本薄薄的厚书,浅浅的深书,小小的圣书,它帮助我从阴霾走向光明,甚至让我重新做人!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此文脱胎于孔子的“论语”学而篇,分为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和余力学文八个部分,这八个部分独立成章却又密不可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做人、处事等行为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行为敦厚、人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对今天的我们仍然有教育意义。它清晰明了的向我们传递着做人的基本准则。

  《弟子规》的宗旨是“孝”,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一个把孝心装在心中的人,一定是一个善良、平和、又幸福的人,因为厚德载物嘛!所以我自己要以身作则,并带动我的孩子和学生们“孝敬”!

  通过阅读《弟子规》,我感觉到了孝敬、诚信、仁爱、尊重……的重要,小小的《弟子规》,其中富含的哲理足够我终生受用。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的状态。为我指明了追求的方向。督促我将圣人的教诲贯彻于实践、落实于言语、行动中,并带动我的学生们一起学习和践行《弟子规》。但愿小小的我也能融入到社会进步的洪流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我万世开太平!”做一个真正播撒阳光的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