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曾国藩读后感

风中残烛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654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7分钟。

曾国藩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读后感1

  我阅读了唐浩明写一部小说《曾国藩血祭》,曾国藩这人有时我曾是唾弃,有时让人依靠,有时让人嗤之以鼻,有时又让人十分佩服,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不可预知的。不过,总体感觉是,他是一个成就大于过错的人。

  曾国藩的一生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是内圣外王。他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战场上的猛将,其锲而不舍的性清决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此外,他的文辞隽永湿润,谆谆告诫,真诚待人,同样令人钦佩。

  曾国藩待人随和,经常会耐心倾听学生提问,这个不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且他为官清廉,一生都没有贪得钱财,深受文人学者好评。

  曾是一个永远无法理解的人,谁也看不懂他,他是一个学者,也是个好官。也许只有那一句最中肯的评价:“曾国藩是地主阶级力最强大的人。”

  成语嗤之以鼻:嗤之以鼻[chī zhī yǐ bí],意指嗤,讥笑。“嗤之以鼻”指用鼻子哼气讥笑某一人事物,以表示不屑、鄙视。语或出《黄绣球·第七回》。[源]《黄绣球·第七回》那书上讲:北美国有个农家女,名叫美利莱恩,他自言誓志以教育为世界建国,苟妾有千百之生命,愿尽为教育界之牺牲;苟妾得无量数之财产,愿尽为教育界之资本。其初在乡自立一学校,说於乡,乡人笑之;说於市,市人非之;请於巨绅贵族,更嗤之以鼻。而其从事於学,奔波於教育,至三十余岁犹不嫁人。[典故]“嗤之以鼻”的“嗤”有讥笑之意。今天在用“嗤之以鼻”这句成语时,特别强调用鼻子出声来嘲笑别人,表示鄙视与不屑。这四个字的组合,目前可以看到较早的文献资料是晚清小说《黄绣球》。清朝末年,中国社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各方面都产生了剧烈的变化,妇权问题也逐渐受到瞩目。《黄绣球》这部小说就是在描述当时妇女生活的状况,以及新女性从事改革运动的困难,并藉以反映当时新旧社会交替之下,中国妇女争取妇权的艰辛历程。小说的重心特别摆在“放足”与“读书”两个当时妇女最急须改善的问题上,而“黄绣球”便是这部书的主角。原本是旧时代妇女的她,因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从事妇权的改革运动。先从鼓吹妇女解放缠足开始,进而兴办学堂,教导妇女读书识字。虽然过程艰苦坎坷,受到社会极大的阻力,但她以美国一位农家女的事蹟自勉,效法她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位美国女子立志献身於教育,到处传播知识,大家都笑她、为难她。当她去见权贵时,更受到鄙视。小说中用“嗤之以鼻”描述权贵们用鼻子哼气讥笑,表示对这个女孩子的不屑与轻视。可是,她并没有放弃,仍然四处奔波,即使耽误自己的终身大事也在所不惜,最後终于受到有心人的赞助与赏识,成为有名的大教育家。“嗤之以鼻”这句成语就是用来表示不屑、鄙视。

  成语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不断地镂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如:《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又如:夫固谓一人锲而不舍,则行美于本性矣。——章炳麟《菌说》

曾国藩读后感2

  继《红楼梦》之后看的《曾国藩》,红楼虽然写尽了人生百态,但毕竟是小说,《曾国藩》就不一样了,它记录的是真实历史,一共三本已看完两本,初有些感受。

  感受一:收敛锋芒、圆滑世故更能收获人心

  曾国藩初办湘勇团练,锋芒毕露,目空一切,手段狠辣,还常插手别人辖区内的事务,虽然出发点都是为国,但因过于刚硬,得罪了很多人,并得一“曾剃头”称号。更麻烦的是,和不少官场其他同僚的关系很僵,以至于筹饷银无人支持,湘勇屡被人欺。人处于低谷时,诸多不顺的事都会随之而来,带兵打仗三次险被俘,欲跳江自尽。好在曾国藩本性是正直善良的,日久见人心,跟着他年岁久的属下都很敬重他,几次自尽都被忠心的属下救起,才没让这个将才消失在历史中。而曾更是个有胆识有魄力,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自知短期的形势和自己的状态对未来的仕途不利,趁父亲去世的时机,借口卸职回乡。

  这一次的卸任时期,曾国藩的收获很大,自己不断反省,并接受高人指点,最终豁然开朗,明白了之前自己性格欠缺之处。当再次被启用时,为人处世风格完全换了,慈眉善目主动拜访其他官员,尤其是和嫉恶如仇的左宗棠冰释前嫌。虽然不少只是面上的工程,曾在心里并不一定认可那些人或是真的原谅他们,但只要脸上不显山露水,对他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这也就是他后来能够为自己重建口碑的主要原因。

  以前总会跟大家一起吐槽谁谁谁城府深,现在想想,在官场上职场中混得开的,都是有城府的,有城府并不代表要去害别人,只是知道收敛,情绪管理也是有城府的一种表现,而这也是我欠缺的,已经在有意识地去改变。

  感受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上谨言慎行保乌纱

  在满人皇帝的江山下,曾国藩作为汉人能手握重权实属不易,自然能有这结果也是经历了一番很不容易的过程。从每次胜仗时他上报圣上的奏折,都是谦虚谨慎,将自己放在功劳身后,到攻克金陵后,主动裁撤湘军,并让曾国荃卸甲归田……如果说逆境中的隐忍是一种气概,顺境中的低调则是更为难能可贵的。

  感受三:团队力量重于个人能力

  在曾国藩的军事生涯中有两次大规模的战争,结局和旁人对他的评价却相差甚远。第一阶段的军事活动是对太平天国的镇压,这也是曾国藩名噪千古的关键性事件,在曾国藩之前,朝廷已派出诸多钦差大臣带领绿营军和太平天国对抗,结果都以失败告终。因此朝廷起用曾国藩办理团练,逐渐发展为后来的湘军。湘军的将领大多是曾国藩选拔的,士兵也是他招募的,可以算得上是曾国藩的心腹,忠诚度很高。湘军在太平天国平定工作中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曾国藩本人都说是因为他那群得力的.下属干将,所以历史对曾国藩有一方面的评价很高,就是他的识人能力。在平叛的前期曾国藩有几次亲自指挥战事,以失败收尾,且为不让长毛抓住跳江自尽,后来因为鲍超在其他战场打了胜仗才勉强保住脸面。在平叛的后期,他自己意识到他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能力欠缺,接管湘军以来的胜仗主要都是下属将领的功劳,因此有些重大战役如攻克金陵之战他故意离开战场,全权委托给将领。所以在和太平天国的战役中,湘军各级将领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

  再看后期的捻军之战,同样的主帅曾国藩,结果却大相径庭,成了曾国藩仕途下坡的转折点。平定太平天国后,多疑的清廷逼着曾国藩解散了湘军,只留了少部分,后来跟捻军的作战,依靠部分剩余的湘军和几个老将领临时招募的新兵,另外靠李鸿章的淮军。但此时的湘军风气跟士气都远不如和长毛对战时,淮军对曾国藩又是面服心不服,加上满亲权贵在背后使绊,曾国藩布署的护防计划失败,被撤到原职。朝廷让李鸿章接替,李鸿章的作战方案仍然沿用曾国藩的计划,只是李更圆滑,又有武器最先进战斗力最强的淮军支撑,遂得以成功。

  同一个主帅,对手长毛只有比捻军更强大,却打赢了长毛,输给了捻军。是领导能力不行吗?显然不是,最重要的是团队的战斗力,打长毛时期的湘军唯曾国藩的命令适从、目标一致、全力以赴,打捻军时期军队内部、官场之间人心不和不稳,这是最大的差别。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一个家庭,只有群体的目标一致并共同为之努力奋斗,才有可能兴旺,这是亘古不衰的道理。

曾国藩读后感3

  最早关注到唐浩明版的《曾国藩》,还是因为读白岩松的访谈,他非常推崇这部作品,认为从中可以理解人性是多么复杂多么矛盾。买回来放在书架上很久,春节假期终于一口气读完了,整整1300页,着实是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原本以为是书写这位建功立业、被后人极其推崇的曾大人辉煌的一生。不想读下来竟是一部悲剧,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曾国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从卑微的草根无名之辈,到清朝汉人最高官位,明明是开了挂的一生,却远没有想象中那样风光无限。也正因此,才更接近真实的人生,有得必有失,总是充满了遗憾和缺陷。读完这部作品,会有一种更加释然的感觉,功名终是一场空,真正的幸福绝不是来源于此。

  1、曾国藩的初心与本性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儒家代表,一生克己修身。他出生在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祖上也没有什么人当官、走仕途。按照我们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草根阶层、没有任何背景。曾国藩自身资质也不算很高,但极其勤奋,道光十八年考取了进士,入翰林院。到了京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修养和身边人相比差距甚大,过去把时间都花在八股文上了、没有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于是痛下决心,读书、修身、养性。应该说曾国藩是一个对自己非常狠的人,极其自律。“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经过不懈努力,他整个人的气质和修为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曾国藩的初心是建功立业,他的本性是一个真性情的君子。在北京看到官场的腐败,他不但拒绝同流合污、还经常上奏折批评举报,导致自己处处受排挤,不得不回到湖南老家。到了湖南、江西创办湘军,他看不惯当地官员的腐败和不作为,索性直接越过他们自己单干,引发很多矛盾纠纷,处处碰壁。最严重的一次,咸丰皇帝刚刚继位,他当着满朝文武百官的面,指出咸丰诸多缺点,气的咸丰差一点把他处死。尽管侥幸躲过去了,但咸丰在位期间也确实因此没少给曾国藩下绊子、穿小鞋。

  曾国藩的本性其实是非常不适合当官的,性格刚烈不圆滑,让他前半生的仕途充满了坎坷和委屈,怀才不遇的巨大痛苦终究促成了他的重大转变。

  2、曾国藩的重大转变

  曾国藩的转变发生在湘军江西战败受挫后。曾国藩郁郁不得志,向咸丰提出要回湖南老家为父亲守丧。原本以为咸丰会挽留他,谁知咸丰痛痛快快同意了。曾国藩回到湖南,看到湘军没有他的率领,反而打了一场接一场的胜仗,他一手创建了湘军,功绩却跟他没半毛钱关系,内心十分痛苦。反思自己十年仕途,辛辛苦苦兢兢业业,付出了这么多,确是这样的下场,到底哪里做错了?

  以儒家立身的曾国藩,最终在道家文化中找到了答案。曾国藩重新翻读《老子》、《庄子》,发现道家才是入世处身之道。“柔弱胜坚强”,他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就是太过“坚强”,要“知其雄守其雌”,迂回曲折好过正面冲突。自此,曾国藩为人处世之道发生了重大转变,再出山时已经好似变了一个人。完全遵循为官之道,投其所好、明哲保身,从真君子变为了半个君子、半个小人。

  这点我还是真心很佩服曾国藩的。性格决定命运,但即便认识到性格上有缺陷,要真正改变自己的本性,还是需要极其大的勇气和毅力的。年轻时也读过老庄,当时的感觉是,这也太怂太弱太消极了吧……到了中年,经历了不少坎坷后,也终于像曾大人一样,明白了老庄的超群智慧。可是明白了,并不等于能够把自己彻底打造成另外一个人。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内心太过痛苦。如果本性就是一个趋利避害、见风使舵的人,是不会纠结的,李鸿章就是典型,他在官场上混的比他的老师曾国藩还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原本就是小人作风。左宗棠则是另一个极端,自始至终是一个真君子,所以在他看来曾国藩就是个伪君子。客观来说,曾国藩的本性还是真君子多一些,否则早期也不会干出那么多直谏犯上的事情。

  曾国藩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真的改变了自己的性格和处事之道,也正是这样的转变才促成他后半生取得重大成就。如果没有极其渴望的目标作为动力,人是很难做出这样重大改变的,与本性不符的冲突和矛盾是极其痛苦的,只有高于一切的目标才能克服、化解这份痛苦。这个目标对于曾国藩来说,就是“功名”。他对功名的极近追求,是促成他改变的最重要的动力来源。当然,他为此也付出了很多,牺牲了很多。

  儒家以仁义为本,曾国藩为了打败太平天国,杀人如麻,获得了“曾剃头”的骂名。收降太平天国的几员大将,曾国藩都许诺了他们升官发财,真降了之后却几乎斩尽杀绝。不顾其他功臣的利益,将攻打太平天国的决战机会千方百计留给了自己的九弟曾国荃,更为曾国荃掩盖了诸多过失。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太平天国战争后主动裁军,自剪羽翼。为了保住皇帝颁给曾家的`“一门忠心”荣誉,即使后来发现六弟曾国保还活着,而且个性上也同样极其追求建功立业,还是非让曾国保出家、不能够被任何人发现,了此一生。明明知道女儿被婆家严重家暴,为了名声,还是不让女儿回家,最终活活被打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曾国藩对“功名”的执念实在是太深了……

  当然,也正是因为有如此坚定的功名追求,才让曾国藩可以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情,最终成为一代名臣,站到了权利最顶峰。可就在他刚刚实现了人生最大的理想抱负,以为可以功成身退时,发生了著名的天津教案,让曾国藩摔了大跟头,一世美名一夜之间消失殆尽。曾国藩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如此戏剧般跌到了谷底,心情郁郁寡欢,很快就去世了。

  3、曾国藩的反思

  天津教案后,曾国藩再一次陷入极大的痛苦中,临死前他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反思。他最辉煌的成就是消灭太平天国,他以为灭了太平天国,就可以励精图治,让百姓过上丰盈的生活。不想晚晴的政府如此昏庸,只想着皇家自身的荣华富贵,根本没有人考虑过苍生。官员腐败成风,别说励精图治,小小的改革都是困难重重。自己终其一生,虽然得到过功名,但终究也只是为了一个走向末路的皇族多争取了少许时间罢了。为此做了那么多违心的事情,真的值得吗?

  曾国藩问弟弟曾国荃,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是曾家兄弟拿到了消灭太平天国的头等功?曾国藩最终给出的答案居然是运气,是命运使然。曾国藩坦言,有能力的人才很多,左宗棠、李鸿章……最终拿到头功,很大程度是运气好,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意外,结果就完全不同,很多时候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所以处于顺境的时候要多想想也许是自己运气好,不要太骄傲;处于逆境的时候也要坦然接受,没什么大不了,我们终究没有任何人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人生。

  曾国藩对儿子的遗言是希望他们不要当武将,也不必非要当官,但要坚持读书做君子。他送给儿子四个字“不忮不求”,即不嫉妒、不追求。曾国藩写到:“将欲造福,失去忮心;将欲立品、失去求心。忮不去,满怀皆是荆棘;求不去,满腔日即卑污。余于此二者常加克服,恨未能草除净尽。尔等欲心地干净,宜于此二者痛下功夫,并愿子孙世世戒之”。

  曾国藩终其一生并没有做到不忮不求,他对功名的执念是痛苦和悲剧的来源。给我们带来最大伤害的恰恰就是执念。无常是常,即使得到了也会失去,患得患失正是因为执念太深。只有不求,才能无所伤无所惧。恐怕曾国藩也没有想到,他的子孙到是真的做到了,曾家代代出人才,家繁叶茂。而曾国藩的美名在他死后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众多后人的偶像和榜样。泉下有知,曾大人也该甚为欣慰了。

曾国藩读后感4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圣人一般都是指孔孟老庄王守仁。但是在清朝快要灭亡的时候,出现了一位新的圣人——曾国藩。曾国藩成为圣人的路程并没有王阳明的悟道,也没有古代先贤的游说各国,只是凭借着自己的一件东西就成为了圣贤。

  古代的圣人一般都是因为思想学术方面对后世留下了深远的贡献,曾国藩也不例外。曾国藩是曾子的世孙,守护着传统的儒家礼教。在他手中,礼教进行了新的变化,变得更加完善。就凭借这一点,他就可以超出一般的所有思想家,跻身于圣人之列。

  但是大多数仰慕曾国藩的人并不知道曾国藩在思想上所作出的贡献,而是单纯因为他在军事上的成就。由此可见他在军事上造诣很高。首先,他模仿古代的大将训练了一批非常强大的军队——湘军。湘军成为当时清朝最具有战斗力的军队。曾国藩对清朝作出最大的贡献就是击败了太平天国起义。他是一位书生,但是凭借着几本兵书而悟出了军事之道,从明显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令人咋舌。

  但是通过之前的内容,我们不难发现,无数次的科举落第,证明了他并不是拥有及其聪慧的大脑。但是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曾国藩小时候在背书的时候,一个通宵才背了一章,使得在屋檐上一直站立的小偷都非常不耐烦,直到最后实在忍不住了,给曾国藩将他背的东西背了一遍,曾国藩并未被打击,而是更加努力地去学习。过了好长时间,曾国藩已经成为一品大员,而那个聪明的小偷,仍旧是一位梁上君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努力可以弥补天生的差距,表面上看曾国藩用兵如神,可见他是花费了多少的努力啊。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努力是可以弥补自己天赋上的不足的。所以当我们在某些方面上天赋不足时,可以使用更多的努力以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通过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曾国藩最终成为了“圣”。

  曾国藩同时也悟出了为官之道,从一个世家农民变成了一位伯爵。他在当官的多年历程之中,可以提出恰当的政论,同时并不能让他的对手抓住他的弱点。这就是曾国藩的为官之道与成圣之路。

曾国藩读后感5

  勤俭自持,不分官宦黎庶。“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曾国藩位至宰辅,但十分俭朴。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因一生习劳习苦,厉勤从俭,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勤俭自持,重在严于律已。“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曾国藩常常因为没钱孝敬父母而内疚,因没钱养家而深感揪心,而当时曾国藩刚刚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按理说应该有络绎不绝的黄金白银送过来,何至于连家里都无法接济呢?不经商、不收受,处处严于律己,以至于穷到连回乡省亲的'资费都没有的地步。

  勤俭自持,更要兼善他人。“家中有人做官,则待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旧”,曾国藩不仅以身作则,宁穷不贪腐,还为身边人树立了榜样,立下了规矩,保持清贫。正因为在朝为官,就更要宽人严己,更要约束亲戚邻里,做到了慎微,慎独,慎权。

  勤俭自持,是家兴之基,更是国强之本。自从党中央倡导节约以来,全国人民积极行动,仅“光盘"行动,每年在餐桌上节约的脂肪量可达800万吨,相当于1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被视为微不足道的餐桌残余却能减少每年1000多万吨的大豆进口。以小见大,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能止于餐桌,更不能仅仅将节俭之风兴起于一时。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有责任更注重勤俭自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合格公民、有志青年。

曾国藩读后感6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他一生勤奋读书,从家书中可以表达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们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触到中华民族传统的深层积淀。

  对于《曾国藩家书》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语录,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生活学习之道。

  曾国藩的.修身表现:为人表里一致,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为自己树立了一个远大方向。他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用知识充实自己,为自己的事业储藏,力量。

  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诲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表达。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假设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翻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锋利,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

  曾国藩的这些书信中富有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曾国藩读后感7

  去年差不多花了半年时间,断断续续读完了曾国藩三部曲,一直想写点什么,但是忙碌的事情将其抛之脑后,现在想絮叨絮叨读完之后的感想。

  以下从两个方面简单的写一下感想。

  从曾国藩的人物角度,是晚清的一位重臣,挽将倾的大厦于为倒,力挽狂澜之功,最后能全身而退,不仅保得自身平安,还能保得子孙后代昌盛不息。这样一位出色的人物,连毛泽东都夸赞不已,称晚清第一重臣,再无他人。本书从他40多岁回家吊母丧写起,受朝廷之重托,建一支强劲的军队,阻挡盛极一时的太平军。

  在他之前,清兵屡战屡败,已经毫无士气可言,更是闻风丧胆,使得太平军一路北进,到达南京,占据中国大部分江山。曾国藩临危受命组建军队,号称"湘勇",他决心这一支军队要丝毫不染绿营风气,平日懒散成习,横行市井,调戏妇女,一旦遇到打战,溃不成军。在组建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从人才的寻找到军饷的筹集,通过知人善任,威逼利诱,让乡绅捐赠军饷,组建了一支军队,并且每日勤操苦练,战斗力远超绿营。并且他看不惯官场的阿谀奉承,推诿责任,这也遭到官场人排挤,最后被逼的离开原本大营,去了另外的地方扎营。而且刚建的湘勇,没有真正与太平军交手,所有的只是书面知识,初次打仗变败仗,屡战屡败的湘勇,让曾国藩一度欲投江自尽,但是却也在这样的时刻,他的另一支部队,十战十捷,这给备受争议的湘勇带来转折的惊喜,随后曾国藩发现自己并不擅长打仗,从而开始从各地寻找将才,而自己转为幕后总策划,彭玉麟便是他发掘的一名水师将领,此人熟读兵书,能征善战,并且人品好,痴情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功名利禄。

  慢慢的曾国藩周围聚集了许多才干出众的将领、谋臣,让湘军一步步反败为胜,与此同时,他也很注重朝廷的动态,让满人当最高的武官,避免功高震主,功亏一篑。曾国藩本人资质属于中等偏下,但是却创下了举世瞩目的功勋,这与他不断自省,知人善用有关。他的九弟最终第一个帅军攻破金陵城墙,浩浩荡荡的太平天国运动从此落下帷幕,走向衰败。此时荣极一时,然而他却保持警醒,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鸟弓藏".满清王朝,开始要限制军队发展裁减人数,并且曾国藩此时若有抗命或者一点反抗的迹象,可能就被满清猜忌从而有性命之忧。

  曾国藩于是自裁军队,但是如果一点军队不保留,对于朝廷而言,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随时可以束手就擒,为保万一,他请旨保留约三万军队,以待君命,这也是保身之道。为高官者,既不可功高震主,也不可毫无招架之力,这也是曾国藩能在局势复杂的环境中,全身而退的原因。多少盛极一时的权臣,最后落得门庭冷落,家道衰败。后来任两江总督,改政革新,昔日的荷叶塘少年,如今成为一展胸中报复的朝廷重臣,其中的辛酸奋斗,个中滋味,恐怕也只有他本人能体会了。并且他反对铺张浪费,极力倡导从俭,并且教导子女,端正品行,更有《曾国藩家书》流传后世,曾氏家族建国后仍有国之栋梁,这与他倡导的`曾氏家风,不无关系。

  可惜后来天津教堂处理一案,让曾国藩晚节不保,委曲求全答应外国人的要求,杀了3名中国人,遭举国唾骂,虽然也是出面调和,3名被杀者为监狱死刑犯,被杀后每家得慰问金。但是国家的面子受损,国人不能理解,本就苍老的曾国藩,更加年老气衰,最后于任上去世。曾国藩一生,于国于民鞠躬尽瘁,创下了不凡的事业。在他之后,李鸿章,左宗棠等,皆是晚清的重臣,这与他的知人善用,推贤荐能关系很大。并且于他自己而言,中等偏下的资质,可以创下这样的功勋,确是严于律己,不断学习的结果。

  文学方面,作者能写下这样一本著作,非深厚的历史底蕴及文学修养不可达到。开篇曾国藩的描写,文章中间人物刻画以及用词造句,不晦涩难懂,但是郎朗上口,是一篇文学佳作。末段曾国藩去世的描写,更是天地动怮,一代风云人物从此不复存在。并且大量的典故,引用,涉及到方方面面,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知识渊博。"钓鱼钓鱼,心神专一。春钓浅滩,夏钓树荫,秋钓坑潭,冬钓朝阳……".其中朱子教人读书,八个字: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见解之深刻独到,绝非一日之功可以达到。

  并且为官任宰,分析透彻,"督抚之职,一在求人,一在治事。求人有四类,求之之道有三端。治事也有四类,治之之道也有三端。求人之四类,曰官,曰绅,曰绿营之兵,曰招募之勇。其求之之道三端,曰访查,曰教化,曰督责。"其中也有烹饪之道,"徽菜向以烧炖为主,讲究真本实料,火功到家,菜肴明油味浓,色泽红润,滋味醇厚,汤汁清纯。"人世的诀窍,"曾国藩在军务之暇,悟出了许多人世诀窍,他把这些诀窍归之为"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成事难,成大事更难,"世无艰难,何来人杰?",文中词句极多如"临到客人们告辞时,曾国藩笑着付左宗棠说:"我送你一句话: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话中嵌着"左季高"三字。左宗棠听后微微一笑,说:"我也送你一句话:'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也恰好嵌着"曾国藩"三字。曾国藩惊叹左宗棠的才思敏捷。二人一笑作别。"

  此书为一本好书,特此推荐,为官,处世,交友,做文学,多读多收益。

曾国藩读后感8

  不知道如何来描述,你的才情身手,你有平乱的韬略智谋,你有倡导洋务的言行,你有中兴名臣的光环,你有家书的传留,你有这般那般三言两语不能休……——《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全集》是我读过最有感触的一本书,读完之后深深地被曾国藩的魅力所吸引,智慧所折服,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一下我读完之后得到的`感想。

  一是他进取精神值得学习。他从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乡下孩子,通过科举考试,先是秀才,再考举人,最后考中进士,并进入当时朝廷最高学问机构-翰林院。这条路径绝不是一般人能走下去的,但他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了。除了天份、机遇之外,更多的是他那顽强的学习精神使然。

  二是在治国方面,曾国藩思想先进,勇于实践。受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憨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造了第一所兵工学堂,翻译印刷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三是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学习曾国藩“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学习精神。多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多看书,开阔自己的眼界,增强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素养。学习曾国藩的先进思想和勇于实践的精神,多一点思考少一点盲从,做一个对高速有贡献的高速人。

曾国藩读后感9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他一生勤奋读书,从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

  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们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触到中华民族传统的深层积淀。

  对于《曾国藩家书》的博大精深,精妙绝伦的语录,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生活学习之道。

  曾国藩的修身表现:为人表里一致,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为自己树立了一个远大方向。他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用知识充实自己,为自己的事业储备,力量。

  曾国藩是一个好哥哥,也是个孝顺的儿子。他总是告诫弟弟们要好好读书,认真研究学问。他认为自己能够帮助父母亲教育好弟弟们是一件尽孝道的事情,也就尽心教导弟弟们。遇到问题时,他总能够先从自身找错,反省自己的缺陷。在与兄弟间发生矛盾时,他感到很难过,但却不会意气用事去追究对方的过错,而是冷静处理,仔细维护兄弟之间的感情。兄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他曾对其弟说,凡兄弟有不是处,必须明言,万不可蓄疑问。如我有不是,弟当明诤婉讽。我若不听,弟当写信禀告堂上。我觉得就是要这样子的。家人之间有什么问题就应该打开天窗说亮话,有什么都说出来。如果有问题而不说,一味地埋藏在心里,那又有谁会知道呢?这样只会让之间的矛盾更加的尖锐,一旦矛盾激发,只会让彼此收到的伤害更大更深。

  在家书中,我们看到了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凡有什么都会先跟长辈商量或告诉长辈一声,而不是自作主张,不理会他人的'感受,遇事就应该有商有量,这样才有助于事情更好的解决。曾国藩的父亲曾在书中对其弟说过,境遇难得,光阴不再。是啊,时间很快就会过去,人的一辈子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能够成为一家人是极其不易的,我们应该学会珍惜,懂得珍惜。

  曾国藩的这些书信中富有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曾国藩读后感10

  学校提倡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让教师在读书中提高个人修养,我深表赞同,也身得其益。寒假其间难得有大块时间,读了几本“闲书”,试想让自己即充实一下,又能找到些许感悟或是灵感。其中《曾国藩胡雪岩》一书让我感慨颇多。

  曾国藩和胡雪岩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异类。他们都是普通的农家子弟,但到底是什么使他们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呢?是天资?是努力?还是机运?看完此书不禁一番感叹……

  曾国藩起势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起义之时,他正因母丧归乡。因为深知清政府腐朽无力,他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家乡建立了湘军。后来,他以湘军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因此被封为一等勇毅侯,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但他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己牢记锋芒之害,始终把“不为人先”的教训当作做人的一大策略。他曾在父亲居丧期间向朝廷要巡抚之位遭到拒绝,几乎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为了保护起家资本,他四次违抗朝廷圣旨,甚至眼睁睁看着自己的老师吴文镕被击败而见死不救。正因为吃过亏,曾国藩开始藏锋克己,不让自己张扬,并把制服脾气称作降龙伏虎,去掉了自负和自傲这两大弱点。曾国藩也常说“天道忌巧”,即凡事都要下笨功夫,所以,他的读书不二法则是:一书未完,不看他书。富贵之后,他将自己的俸禄长年供给家乡的三百多户人家,对自己的子孙却要求自食其力,不使佣人。

  胡雪岩则因幼时家贫,曾帮人放牛为生,还在杭州钱庄当过跑街伙计。历经努力,他由钱庄伙计一跃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构筑了以钱庄、当铺为依托的金融网,开了药店、丝栈。他经营的药店——胡庆馀堂的资本一度发展到高达280万两银子之巨,与北京的百年老字号同仁堂南北相辉映,被美誉“北有同仁堂,南有庆馀堂”,在中国药业史上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笔。更鲜为人知的是,杨乃武与小白菜昭雪案,正是胡雪岩行侠仗义仁厚之心的杰作。他的义声善名因此深入人心。他既与洋人做生意,也与洋人打商战,他高价购回流失在日本的.中国文物,体现了拳拳爱国之心。

  他们之所以能在常人之中脱颖而出,得益于他们处世及经商的“绝学”,这些绝学是他们对人生成败得失的总结。反映他们对传统智慧的独特应用,体现了他们对人生现实的深刻感悟。我想这可能就是个人原则与坚持的结果吧。联系自己工作实际,深感学习与总结,反思与探索,感悟与启迪,是助人修养提高、升华的有效方法和良好习惯吧!

曾国藩读后感11

  午后,阳光穿过窗户照在书桌上,我静静地坐在桌前,手里正拿着一本《曾国藩》看得津津有味。

  现在,让我们推开一道道尘封已久的历史铁门,追随曾国潘,走进140年多年前,那个血雨腥风的晚清时代,全面详细的了解他有着多重人格,功与过一生的'人生历程。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同治时封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中国清朝时期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

  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在致其弟信中说:“吾自信亦笃实人,只为阅历世途,饱更事变,略参些机权作用,便把自家学坏了!……贤弟此刻在外,亦急需将笃实复还,万不可走入机巧一路,日趋日下也。”至于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

  在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曾国潘对晚清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坚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信念,率先革新思想,兴办洋务,开占了中国近代化之门。”表达了真正的哲学,可以成为时代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发展。

  你们想听听大家对曾国藩的评价吗?

  毛泽东评价曾国藩说:“愚于近八,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评价曾国藩说:“足为吾人之师资。”但也有人评价曾国藩说:“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与卖国贼。”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一个人的定论反差如此之大的,恐难寻第二人。我倒是认为,是隐忍与坚韧成就了曾国藩的一生。

  曾国藩一生曲折,却能成就伟业,除了坚定的意志,就是高尚的人格魅力。想到这儿,我不禁肃然起敬,合起书,看向窗外……

曾国藩读后感12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的“三不朽”之说。曾国藩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名儒”,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名经历了几千年岁月打磨依然闪烁着金子般光芒的警世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人贵有志。但“志”对于人来,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符号和标记,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对它负责。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

  曾国藩认为读书要“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己矣。”讲究“志、识、恒”;鼓励其弟“不能不趁30以前立志猛进也。”、“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讲求立志需严,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内心修养、素质的提高,经过日积月累,形成高山景行的道德品格,做到真强;教育家人“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勤劳、谦逊、戒骄、宽容、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中屡屡可见,言之切切。

  人们常说,子孙有用,留钱没有用;子孙无用,留钱也没有用。令人感慨的是,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手中实权在握,竟然入不敷出,“亦将欠债”,“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这在一般人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廉”字,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是做到了,与今天那些利用职权大捞钱财、中饱私囊的的“蛀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尽管书中不可避免地留下了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又怎能以点代面、求全责备。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经济跳跃式地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雄心壮志,也引发了浮躁之气。各个领域追求短期效应、表面效应之风盛行,许多人不是在基础工作上下功夫,而是沉浸于“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比比皆是。这部家书值得每位有志之士一读,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特别是当今人民的公仆们更应好好读读曾国藩的“八本堂”,谨记“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每日审视自己的心灵,是否做到了“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读后感13

  《曾国藩家书》的封面上写了“于平淡家常 话真知良言”。是这本书的总括。

  曾国藩他科举三败尤战,终入翰林。他仕途多年,给一家老小写了很多的书信,这一封封信件,被后人整理传读,有关他的':修身自省,劝学治家,结交良友,养生提示,理财心得等。虽然是写给他的家人看的,但是我们读了,也能从中得到启示。

  自我修行上,他谨守父亲的保身之责,经常自我反省,虚心求教,从不恃才傲物,做事不苟不懈,自立自强等。劝学上,他鼓励弟弟们写字养神,精益求精,立志猛进,增长见识。治家上,他强调家和万事兴,告诫婚姻大事要谨慎,戒骄淫奢,要节俭,要谦虚勤劳。为政,他不求非分之荣,一心服官,坚守作战等。他还劝诫在交友方面,要亲近良师益友,不要占别人便宜,要患难与共。劝诫要注意养生,健身,不要动怒等。在理财方面也给出了一些劝诫。要求弟弟们懂得管理家事,馈赠亲戚族人,专款专借等。

  没有华丽的词藻,都是平静的口吻,日话家常。虽平平淡淡,都是真情流露。

曾国藩读后感14

  读过这本书后,让我认识到一个传统的儒家文化的正面价值,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儒家文化的弹性、儒家文化的活力。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然他小时候的天赋却不高。有一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多少遍了,还在朗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这时候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读书人睡觉之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贼人是很聪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聪明,但是他只能成为贼,而曾先生却成为毛泽东主席都钦佩的人:一个资质平平的人,在意志力的推动下,可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我不期望我能做多大的官,赚多少薪水。但我将好好学习曾先生的长处,努力为社会、为企业、为家庭做出更多的贡献。

曾国藩读后感15

  第一次听到曾国藩是从一个故事开始的,一天晚上他在背一篇文章,重复读了很多遍,直到深夜都还没背下来,他家来了一个贼人就潜伏在他书房屋榆下,想等他读完书睡觉后再出来偷点东西,可贼人在屋外一直等都不见曾国藩睡觉十分生气就跳进屋子,对曾国藩说,就你这多笨还读什么书,然后贼人把那篇文章从头到尾背诵一遍然后扬长而去。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正所谓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唯有努力才有可能抓住机遇,世事难料,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不努力肯定不成功。

  曾国藩在教人用人方面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善于提拔人才,引用贤能,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真心为民。

  对他的认识知之甚少,还没读懂这个人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