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262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1分钟。
《无用而为》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无用而为》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无论时光过了多少年,动物还是动物,无有本质分别。因为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围绕“有用”展开。只有食物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只有灾害和繁衍能使他们改变行为路径。
人之所以能成为人,只因他懂得去做那些“无用”的事。
正如《庄子.人世间篇》中所言:“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意为,人们通常都看到了有用的东西,但这些所谓有用的东西,最后都沦为被宰割被使用的下场。真正“无用”却到最后变成了最有用的。因此,人不能以眼前的是否“有用”来判定事物或行为存在的价值,人之所以能成为人,能繁衍壮大下去,不是因为人比麋鹿跑得快,不是因为牙齿比老虎坚利,不是因为身子比兕兽强壮,不是因为外甲强于犀牛,而是因为人类懂得太多看上去无用的东西。
三千年前,周公便强推诗歌、舞蹈、音乐、礼仪和易理(哲学)思想,并将其当成最重要的事来做,因为他清楚,追逐更多的食物、获得更多的财富、获得支持繁衍的更佳更多配偶,以至为了上述内容去设法拥有更多的技能、荣誉和权力,都只是动物的本性,这些时时处处以“有用”为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只会让人沉沦为普通的猎食者,要么被更强大的猎食者所驯服,要么强大到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没有敌手,而彼此猎食,直到灭亡。
实用功利主义,让人已半兽化
在这世间,存在着大量的半兽人,他们有着兽的威猛、贪婪、掠夺性,他们虽长于算计,工于谋略,却永远只能看得到眼前的得失,他们懂得参佛悟道,通晓儒门学说,精通易经奇门,然而这一切,都是获得更多有利资源和财富的途径,他们的一切行为标准,都以“有用”为标准。
二千余年来,“有用而为”的思想意识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人们以可预期的物质、社会地位和权力上的损益作为判定一切事物是否“有用”的标准,奉行“有用”而鄙“无用”思想,使得大脑思考问题已如家禽圈兽无异,有“饲”而动,无“饲”或眠或索。
人和绝大多数动物思考的内容不同,绝大多数动物的思考是以生存和繁衍为中心的,一切外在的活动,都是围绕这两点来收放的。而人的思考,则不只限于此。
如果一个人整天思考的东西都是围绕生存和繁衍进行的(包括如何获得更多财富、如何拥有更好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如何获得异性的青睐),那么,他更多则表现的是一个人的动物本能(很多动物社群中也存在权力和地位结构)。
世上无“有用”之物,也无“无用”之物
古人最常用的器物,便是容器,因此在造“用”字时,则是象桶形,意为可采用,可施行。
因此,一切“有用”之物,都是人们在遇到其时,便知晓该物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实际用途,否则,则视之无用。
世间一切物是否“有用”,则取决于这样东西对这个人来说,是否有特定的实际用途。
这个核心是,特定的实际用途。
一个人是无法穷尽一样物品的用途的,就算是一块石头,也没有人可以用来穷尽它的实际用途。就算一块豆腐,谁会知道它在冰箱里冰冻后,都有哪些用途呢?
因此,一样物品、一个人、或是一种行为,没有人能穷尽它的用途,这也就是《庄子》所言的“无用之用”。
一个人,往往只看见外在物特定(与他的思想认知和知识相关)的用途与功能,这叫“有用之用”。然而,这是每个人的认知局限,只有当一个人超出“有用之用”之后,才会达到“无用之用”的认知境界,即不以特定的实用思想来看待世间万物的境界。
天道自然,生而大美,有的人看到大树,能感受到生命的自然,可感受到万物生成的愉悦,这一切,都不是以“特定的实用”而存在的。
因此,无论是人、物、事或知识,人类所能认知到的“有用”或“无用”,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实际用途”这一基础上来进行考量的。对同一样东西,每个人认知到的“有用”,也完全是不一样的。
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无用”之物,如果你认为一样东西无用,那只能说明你认为它不能满足你思想意识中的特定需要,而不代表它本身真的“无用”。只代表你不知道它怎么用,不会用还不懂它的其它用途。
因此,对一个实用功利主义的人来说,它就象猎食者一样,有用的东西,只与生存和繁衍有关(包括如何获得更多财富、如何拥有更好的社会地位和权力、如何获得异性的青睐),而且他只在意与自己眼前得失紧密关系的“有用”。
也正是这些“无用”的爱好,让人觉得除了赚钱养家之外,自己还有内心的温暖之地,而不是一个冷酷的猎食者;也就是那些“不能养家”的小技能,让人觉得人生还有游戏的乐趣;也正是那些试卷上不考的内容,才让我们整个的求学生涯不那么枯燥而暗淡。
人之所以能成为人,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更多“有用”的知识、技能、财富和权力,而是拥有更多“无用”的知识、技能和思考。
有无交通,无用而为
一个社会中,应当兼顾两种思想,一种叫“经世致用”,即关注现实,关注实用,但这不用强调,也会被自然兼顾。就像你不用给一只老虎说,你饿了要吃东西,你渴了要喝水。追求“有用”之道,是动物本身。因此,只有人们“无用而为”的行为增多,才是避免成为“猎食者”或“被猎食者”命运的钥匙。
要奴役一样动物很容易,只要训练它对某些“有用”的东西感兴趣,而且只对“特定有用”的东西感兴趣就可以了,这样的训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或杂技团都看动物表演过。唯一不同的,另的动物需要人来训练,而人往往可以自己训练自己。
在漫长的时光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更多技能摆脱对物质匮乏的恐惧,可以摆脱对食物缺失担忧。然而,人类却没有摆脱对财富、地位和权力的无尽追求,在每天做着“有用”的行为,学习着“有用”的技能,争夺着“有用”的资源。现在的地球所存在的,都是半兽人,虽然他们衣着光鲜、举止优雅、聪明干练。
或许人类发展到今天,最应该学习和拥有的,不是作为“猎食者”的技能和思维,而是如何摆脱“猎食者”思维,而这个身份和思维的转变,则是从摆脱“有用而为”的思想行为模式,多做“无用而为”的事。
其实很简单,学习和了解一些“无用”但有趣的知识和技能,多了解一些你感兴趣的无用的哲学思想,多看一些无用的书,多参加一些你喜欢的“无用”活动,坚持别人认为“无用”,你自己却喜欢的爱好。如果有人问你,这些有什么用,你可以内心小小鄙视他一下,然后说“我喜欢啊”。
弘扬传统文化,给予心灵慰藉;完善自我,增长智慧;我们一起进步,我们一起成长!
上一篇:赵州桥读后感
下一篇:《英语课程标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