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3663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15分钟。
大学生读书笔记的写作
2010年11月28日 一、读书笔记的内涵 自先秦以降,相继出现的笺注、序引、文论、诗 话、评点、札记等著述中,大都包容着读书笔记的成 分和因素,或者其本身就是专一的读书笔记。随着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读书笔记古今相参,继往 开来,在不同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次上,表现出了不 尽相同的内涵。 就接受现代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常写 常用的读书笔记,一是泛指在阅读书文过程中,自觉 运用文字、符号、色彩,把感受到的精要内容和心得 体会,记载下来或标示出来的文本资料,它们是自由 灵活、千姿百态的;二是特指在阅读书文的基础上, 总结学习成果或审视品德修养的一种文章写作样 式,虽则无固定法程,但它们是相对完整、集中,能够 独立成篇的。具体地说,大学生们的读书笔记,具有 多种不同的书写方式。 1. 摘录式:即把书文中最重要的基本观点、科学 论断、新颖提法、典型数据,以及含义深刻的名言警 句,原原本本地加以抄录或标记。如大学生们正在 深入学习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他们大都把“八荣八 耻”的内容和意义记录了下来;还有些同学摘抄了诸 多名家对“荣”与“辱”的精辟言论,以及有关国计民 生的统计数字,均可属此一方式。 2. 提要式:曾被分为“概括式”、“提纲式”、“缩写 式”、“提炼式”等,实则俱可“殊途同归”。它化繁为 简、化分为总、化实为虚,把所读书文的全部或局部 内容加以综合归纳,然后用简练的语句揭示出其要 点或主旨。一位大学生阅读《知荣明耻树新风》一书 后写道;“此书以人为本,联系吾辈学养,采灵活多样 方法,围绕‘八荣八耻’,辨是非、善恶、美丑,坚定吾 辈理想、信念,强固吾辈使命、责任。”这几句话虽扼 要,却抓住了所读著作的特点和要义。惟提要式亦 不一而足。清儒唐彪曾主张以诗句概括全书,后又有人以一字、三字总揽段意。这也是可资借鉴的。 3. 阙疑式:即把书文中自感到不理解、不明白、 不同意,或众说纷纭的的有关歧疑记录下来,只疑不 解,以备日后思考、研究。古人认为“, 学者必不能无 疑,惟在于有疑而能阙。”因之他们主张“为父师者当 置册子与弟子,令之日记所疑”,强调“凡书有不晓 处,用册子记出,时时思索,自然能解也。”[1 ] 这是很 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做法。今之大学生虽面临 诸多疑问,却少有扎实的专录。偶见其所读之书文 行间亦画有“ ?”,或旁批“不懂”等词语,但分量不重, 质量不高,难以循此继进,影响思辨与创新能力的发 挥。应当弥补这个“阙疑”了。 4. 注解式: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方式,肇始 于先秦对经典著作的传注。如今用于对书文中的词 语、名物、典故、史实等进行解释和说明。它要求准 确、全面,有根有据,经得住检验和推敲,切忌顾此失 彼“, 面东向而忘记西墙”。近来有人将时尚词语“愤 青”,简单地释为“愤怒的青年”,而忽略了它在特定 历史条件下的变化和实质,是不完全符合其实际含 义的,应做具体辨析。 5. 感悟式:这种方式主要是反映阅读书文后的 感受、领悟和收获,又称心得式或体会式。古人吴因 之有云:“凡理不疑,必不生悟,惟疑而后悟也;小疑 则小悟,大疑则大悟”。[1 ] 可见感悟式与阙疑式是密 切关联的。惟感悟式却不只在于生疑,感悟的内容 可以是多方面的;在写法上,它亦不拘短长,应感而 发,短则三言两语,甚或一两个字;长则数百千言,至 可独立成章,表现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联想和情 思,凝聚着读写主体的观点和见解。这就是所谓读 书笔记的“高级形式”———读后感了。 此外,还有几种记写方式,也是很常用的。 一曰评点式:它是对唐宋以来的诗文评点,明清 以来的小说评点的承传。既可在所读书文的首尾、 章节的前后、天头地脚、栏框左右、字里行间批注、评 说,又可用各种符号在紧要处、精彩处圈画、点染。 对少数精读、熟读过的经典性论著中的有关部分,还 可饰以红、黄、蓝、绿等色彩。这就不仅是提示其精 要,且使之有了艺术的美感了。 二曰札记式:札,是古代写字的木片,容量不大, 字数不多。今之札记式笔记亦多是简短、片断的,其 间无须必然的联系,亦不必有头有尾,每以一个或几 个自然段落,自成起讫,并列地写在笔记本或活页纸 上,有时还可再加以圈点。它的适用性较强,除不宜 做一两个语的评注外,读书笔记的多种内容方式,均 可包容其中。且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即可分门别 类,加工整理,使之具有专论或专著的雏形了。 三曰卡片式:这是读书笔记中最为小巧灵活的 一种方式。卡片用较厚的纸张按一定的规格裁制, 不必装订。可用以集中地摘记同一著作或同一专题 的资料;也可用以分别地积累各种书文中的资料,然 后再归类保存,以备取用。据载,鲁迅先生写《中国 小说史略》,记了5000 张卡片;著名作家姚雪垠创作 《李自成》,记了20000 张卡片。有些大学生对此多 所感悟:“没有记卡片,不敢写论文”了。 综上所述,可以明显看出,是多种不同内容、不 同工具和手段的书写方式,相互交叉,综合运用,构 成了读书笔记的总体内涵。它们在读书过程中是分 散、片断书写的,到弥纶成篇时,即要“化分为总”、 “万涂归一”了。 随着电脑技术的普及,读书笔记的各种传统书 写方式,大都可借助于电脑,变得更为快捷、方便、适 用,但电脑绝不可能代替读写主体的支配与操控。 大学生们应当自觉地掌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于读 书笔记的写作,使之有利于积累知识、巩固记忆、强 化品德修养、促进创造性思维,成为读书治学、立志 成才的基本功。 二、读书笔记的高级形式———读后感的基本型 “文无定法”,作为读书笔记的高级形式的读后 感它的写作也是没有“定法”的。值得注意的是另一 通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意谓固定的、一成不变 的文章写作模式是没有的,但其基本的形态、体式却 是必须要有的。因之许多“妙识文理”的学者、作家 又都强调“务先大体”,“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为体”, 即要求在写作伊始,必先按照所要表达的情思和意 图,确定所要使用的文章的基本形态和体式,以规范 本体,使内容与形式“合模入扣”。在读后感的写作 实践中,应当把上述两种通说辨证地统一起来。 读后感的基本型,实际上就是它的“大体”,亦即 它的基本形态和体式。解剖开来看,它是由表达方 法、文体基调和结构框架三个要素组合而成的。 表达方法,是运用语言文字写景、状物、叙事、明 理、陈情的手段和技能,主要有叙述、描写、抒情、议 论、说明五种。文章的内容不同,它所使用的表达方法也就必然地要有所差异。尽管各种表达方法可以 相互交叉、综合运用,但在各种文章中都必定以其中 一两种为主。读后感的写作,既要介绍所读书文的 内容,又要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阐明一定的观 点和见解,并予以论述和辨析。这就自然要以叙述 和议论为主,而不得多杂以描写和抒情了。有些大 学生写读后感“离谱走样”,即每与表达方法选用不 当有关。“蔚蓝色的天上,飘着几片棉絮似的白云”, 这样的描写句本身无须挑剔,但把它用在读后感的 开头,就显得“折绕”、“失体”了。 文体基调,是不同内容、不同作用、不同类型的 文章,分别表现出来的基本格调。它与文章的个人 风格有关,但又不是同一内涵。故有学者别称之为 “文体风格”,或“风格的客观性”。古代著名文论家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定势》篇中,着意指出:“章表 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 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 碑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非 常明确地肯定了“章表奏议”等20 余种文体的基调, 即“典雅”、“清丽”、“明断”、“核要”、“弘深”、“巧艳” 等,并把它们视为“准的”、“羽仪”、“楷式”和“师范”。 现代著名学者范文澜先生精要地解释说:“章表奏 议,不得杂以嘲弄,符册檄移,不得空谈风月。”[2 ] 引 而申之,如今之应用文中的贺信与悼词,其基本格调 迥然不同,是绝不可混淆的。至若读后感,它所写的 是一己之感受、领悟和见解,既可策励自己,又可启 迪他人,理应具有真切、质朴的基调。它与序跋、评 论相近,但比序跋翔实、具体;比评论平易、感人。如 果写得过于概要、艰深,那就“离弦跑调”了。 结构框架,是指文章的总体状貌及其主要的组 成部分,亦称篇章格局。我国是一个古老的文章大 国。历代文家前承后继,在极为丰富的写作实践经 验中,将一般文章的结构框架,总结概括为起承转合 四个组成部分,一直沿用下来。后来遭到批判,被视 同“八股文”予以否定。其实,只是“八股文”僵化了 起承转合,但起承转合并不就是“八股文”。两者在 内容表现和产生时间上,都不是一回事。近年来有 学者重新解释、评估起承转合,颇有些积极的实践意 义。就读后感而言,它的结构框架无拘无束、即兴而 成。但若寻求、抽象其共性,那就会发现它大都也自 然地表现出了起承转合的轨迹。 读后感的“起”,是全文的开头部分。或“顿入”, 或“渐引”,都必定要写出对所读书文的感受和印象。 它是概括的总说,文字简要,观点鲜明,有吸引力。 读后感的“承”,继“起”而发,写出所读书文的精要, 文字相对具体,重点突出,有感染力,是写好全文的 基础。读后感的“转”,即内容的转折和深入。它要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生发联想、联系实际,写出读 写主体的心得和体会、思考和见解,是写好全文的重 心所在。读后感的“合”,是全文的结尾部分。或“绕 回”,或“宕开”,都要强化全文主旨及其实践意义。 在读后感的写作
上一篇:做温暖的教育者读后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