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2057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49分钟。
助农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我*年毕业于**农机学校机电专业,同年毕业分配到**县农业局工作。先后在**县种子公司,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工作,新能源工作办公室,良种服务中心工作。200*年10月聘为助理农艺师。几年来,我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做好农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同时,200*-20年参加了**县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项目。200*-20年参加了**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200*-20年完成全县优质玉米良种补贴项目10万亩,多次受到了市、县局的表彰,并在20年《河北农业》上发表了《怎样识别化肥》专业性文章。现将几年来工作总结如下:
一、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一心扑在农业技术培训教育事业上。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程度。**县是农业大县,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村经济能否得到快速发展,全县农民能否脱贫致富,关键在于农业科学技术能否得到普及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是培养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的重要阵地,在“科技兴农”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培训中心的重要工作,根据中央、省、市的要求,我们面向农村,认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0*-20*年冬春农民素质大培训4万人次,以集中办班为主,采用多种形式,其中集中办班80多期,培训农民8000多人次,科技下乡320人次,科技赶集120多场,种植大户现身说法百余次,编印技术资料2万多份。发放明白纸4万多张,使农民素质有了普遍提高。在两年多的培训过程中,我中心通过实施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方案,把培训班办到了最基层,让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学到科技知识,获取致富信息。发放录音、光盘资料千余盘,通过培训,每户农民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80%农户的生产效益较培训前提高10-15%。为我县的农业发展和产业化服务提供了保障。
由于工作踏实,成绩突出,组织上给予我很高荣誉,受到领导好评,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二、学以致用,心系农民,积极参加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实践。
1、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
99年以来我重点抓了春谷包衣技术和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99年全县推广春谷包衣技术面积5万亩,在这项技术中主要采取了集中包衣,统一供种,现场指导,分户播种指导措施,通过播前包衣一次用药,将地下害虫、苗期害虫控制在最低限度,将白发病控制在1%以下。实现全县谷子平均亩产达250公斤以上,较常规谷子亩增产50公斤。同年还在全县东万口、茨营子、龙门所、样田、**镇、龙关、刁鄂、镇宁堡8个乡镇推广玉米地膜覆盖及增产技术4万亩。平均亩产达610公斤,实现总产玉米1640万公斤。在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上,主要是在200*-200*年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示范1000亩,选用优质良种“94”、“3138”,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和坑田种植栽培技术,玉米平均亩产达768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50公斤。增产幅度达12.8%。
二是水稻施用锌肥技术示范200亩。重点是在水稻抛秧后3-4天,每亩稻田施入硫酸锌2公斤,该项目技术要领简单,效果明显,平均亩产达300公斤以上,比对照亩增产35-40公斤。
三是杂交谷子新品种示范200亩。品种为“张杂一号”。该品种从长势看较当地普通品种粗壮,根系发达,抗病虫,抗倒伏,抗旱能力强。平均亩产300公斤。比对照品种亩增产达50公斤。
2、认真做好全县种植结构调查工作。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我县是一个农业县,生产条件较为落后,为了促进全县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加大力度调整种植业经济结构,是顺应市场经济、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主要途径。进入2002年,我县开始对全县种植业结构进行全面合理的调整。我在主抓农民培训同时,肩负着全县种植调整的规划和落实工作,在全县各级领导对种植结构调整的高度重视下,我局认真学习贯彻了省、市农业结构调整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按照“适当压缩粮播面积,稳定油料面积,扩大蔬菜种植。”这一主导思想,认真规划设计了2002年度种植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方案,全县安排农作物总播面积72.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55.97万亩,经济作物20.25万亩。粮经比例由上年的78:22调整为73:27。在粮食作物中重点发展了玉米、马铃薯、优质谷子、豆类等作物。在经济作物中着重发展了蔬菜,并把其列为种植业中的一个支柱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来抓,特别是在蔬菜产业的品种结构上加大了力度,全县安排蔬菜基地面积11.5万亩,其中名优特菜达2.2万亩,细菜达2.2万亩;在其它经济作物中发展了油料,蓖麻和药材种植。一年来,在各级涉农部门的配合下,切实保障了全县实现结构调整计划的顺利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全县实现了产量5915万公斤。较去年产4320万公斤增加1595万公斤,油料产量269万公斤。较去年166万公斤增加1*万公斤。蔬菜总产2.18亿公斤,较去年1.48亿公斤增加7000万公斤。为了能让各级领导对全县结构调整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我通过深入农村,得到大量一手资料,深刻撰写了《我县种植业经济结构怎样调整》长篇报告。县领导并对农业局的种植结构调整中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很高评价。
3、积极参加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20年-20年,在**县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中按照“高效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园总体规划。我积极参加了园区各项工作建设,建立主培室200平方米,大棚100个,并配有滴灌设备100套,主要栽培西红柿、彩椒等名优特菜以及珍稀食用菌,建沼气池60个,养羊500只,以日光温室为基础,利用园区养殖场的粪肥,通过沼气池发酵,利用沼气升温,沼液施肥,应用最新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使园区生产纳入绿色、高效轨道,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我们不仅能建设高质量的科技示范园区,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优化投资方向,强化科技意识,逐步走上科技兴农之路。
4、主抓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农户为依托,以沼气建设为核心,上联生态养殖业下带绿色种植业,使整个农业生产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方面效果显著。
20*年-20年,我县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项目县,我负责技术总指导工作,共建三位一体沼气池5000个。其中我自己亲自指导建池达2400个,遍及我县18个乡(镇)110个行政村,户均产沼气300-400立方米,可供4口之家生活使用,户每年减少开支300余元,促进养殖、种植业发展共增收2100元。通过该项目实施,从而解决了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燃料问题,有效地控制草场、林地的采割,更好地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减少了人为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应用沼气,可以与养殖业和种植业相结合,充公利用秸秆、牲畜粪便,即改善了农户卫生条件,又可生产无污染的可用燃气,同时生产优质有机肥,促进种植业无公害生产。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我工作扎实,成绩突出,20年受到张家口市人民政府表彰。
5、负责我县20-20两年优质专用玉米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工作。
助农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程度。赤城县是农业大县,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农村经济能否得到快速发展,全县农民能否脱贫致富,关键在于农业科学技术能否得到普及推广应用。农业技术培训中心是培养农业科学技术人员的重要阵地,在“科技兴农”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培训中心的重要工作,根据中央、省、市的要求,我们面向农村,认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2001-2003年冬春农民素质大培训4万人次,以集中办班为主,采用多种形式,其中集中办班80多期,培训农民8000多人次,科技下乡320人次,科技赶集120多场,种植大户现身说法百余次,编印技术资料2万多份。发放明白纸4万多张,使农民素质有了普遍提高。在两年多的培训过程中,我中心通过实施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人才培养进村方案,把培训班办到了最基层,让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学到科技知识,获取致富信息。发放录音、光盘资料千余盘,通过培训,每户农民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80%农户的生产效益较培训前提高10-15%。为我县的农业发展和产业化服务提供了保障。
由于工作踏实,成绩突出,组织上给予我很高荣誉,受到领导好评,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二、学以致用,心系农民,积极参加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实践。
1、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
99年以来我重点抓了春谷包衣技术和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普及工作。99年全县推广春谷包衣技术面积5万亩,在这项技术中主要采取了集中包衣,统一供种,现场指导,分户播种指导措施,通过播前包衣一次用药,将地下害虫、苗期害虫控制在最低限度,将白发病控制在1%以下。实现全县谷子平均亩产达250公斤以上,较常规谷子亩增产50公斤。同年还在全县东万口、茨营子、龙门所、样田、赤城镇、龙关、刁鄂、镇宁堡8个乡镇推广玉米地膜覆盖及增产技术4万亩。平均亩产达610公斤,实现总产玉米1640万公斤。在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上,主要是在2000-2001年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示范1000亩,选用优质良种“9409”、“3138”,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和坑田种植栽培技术,玉米平均亩产达768公斤。比对照品种增产150公斤。增产幅度达12.8%。
二是水稻施用锌肥技术示范200亩。重点是在水稻抛秧后3-4天,每亩稻田施入硫酸锌2公斤,该项目技术要领简单,效果明显,平均亩产达300公斤以上,比对照亩增产35-40公斤。
三是杂交谷子新品种示范200亩。品种为“张杂一号”。该品种从长势看较当地普通品种粗壮,根系发达,抗病虫,抗倒伏,抗旱能力强。平均亩产300公斤。比对照品种亩增产达50公斤。
2、认真做好全县种植结构调查工作。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我县是一个农业县,生产条件较为落后,为了促进全县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加大力度调整种植业经济结构,是顺应市场经济、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主要途径。进入2002年,我县开始对全县种植业结构进行全面合理的调整。我在主抓农民培训同时,肩负着全县种植调整的规划和落实工作,在全县各级领导对种植结构调整的高度重视下,我局认真学习贯彻了省、市农业结构调整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按照“适当压缩粮播面积,稳定油料面积,扩大蔬菜种植。”这一主导思想,认真规划设计了2002年度种植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方案,全县安排农作物总播面积72.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55.97万亩,经济作物20.25万亩。粮经比例由上年的78:22调整为73:27。在粮食作物中重点发展了玉米、马铃薯、优质谷子、豆类等作物。在经济作物中着重发展了蔬菜,并把其列为种植业中的一个支柱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来抓,特别是在蔬菜产业的品种结构上加大了力度,全县安排蔬菜基地面积11.5万亩,其中名优特菜达2.2万亩,细菜达2.2万亩;在其它经济作物中发展了油料,蓖麻和药材种植。一年来,在各级涉农部门的配合下,切实保障了全县实现结构调整计划的顺利落实,取得了较好的效益。全县实现了产量5915万公斤。较去年产4320万公斤增加1595万公斤,油料产量269万公斤。较去年166万公斤增加103万公斤。蔬菜总产2.18亿公斤,较去年1.48亿公斤增加7000万公斤。为了能让各级领导对全县结构调整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我通过深入农村,得到大量一手资料,深刻撰写了《我县种植业经济结构怎样调整》长篇报告。县领导并对农业局的种植结构调整中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很高评价。
3、积极参加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
2009年-2009年,在赤城县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中按照“高效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园总体规划。我积极参加了园区各项工作建设,建立主培室200平方米,大棚100个,并配有滴灌设备100套,主要栽培西红柿、彩椒等名优特菜以及珍稀食用菌,建沼气池60个,养羊500只,以日光温室为基础,利用园区养殖场的粪肥,通过沼气池发酵,利用沼气升温,沼液施肥,应用最新技术进行病虫害防治,使园区生产纳入绿色、高效轨道,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我们不仅能建设高质量的科技示范园区,来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优化投资方向,强化科技意识,逐步走上科技兴农之路。
4、主抓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
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农户为依托,以沼气建设为核心,上联生态养殖业下带绿色种植业,使整个农业生产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生活水平方面效果显著。
2003年-2009年,我县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项目县,我负责技术总指导工作,共建三位一体沼气池5000个。其中我自己亲自指导建池达2400个,遍及我县18个乡(镇)110个行政村,户均产沼气300-400立方米,可供4口之家生活使用,户每年减少开支300余元,促进养殖、种植业发展共增收2100元。通过该项目实施,从而解决了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燃料问题,有效地控制草场、林地的采割,更好地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减少了人为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应用沼气,可以与养殖业和种植业相结合,充公利用秸秆、牲畜粪便,即改善了农户卫生条件,又可生产无污染的可用燃气,同时生产优质有机肥,促进种植业无公害生产。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我工作扎实,成绩突出,2009年受到张家口市人民政府表彰。
5、负责我县2009-2009两年优质专用玉米良种补贴项目的实施工作。
我县2009-2009年共计争取省级优质玉米良补任务10万亩,每亩补贴农户10元,补贴资金共计100万元。我做为良种服务中心主任负责该项目的实施。在县、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深入乡、村造册登记,做到乡不漏村
助农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打好“三张牌”助力乡村振兴(赋能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经验总结)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的意见》,这是在充分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后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创乡村振兴大好局面指明方向,注入动力。人才聚则事业兴,事业兴则国家强。要坚持“派强用好”与“严管厚爱”双管齐下,用好人才这张“王牌”,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早日照进现实。
打好人才“选拔牌”,任人唯贤“尺度”清。干部人才队伍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要把好“三关”,把真正愿干事、能干事、干好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留下来。把好“政治关”,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把党性纯洁、信念坚定、明辨是非的干部选出来;把好“能力关”,坚持“任人唯贤、人尽其才”的原则,结合地域实际,对队伍进行科学搭配、优化组合,发挥人才最大效能;把好“作风关”,坚持“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持之以恒端正干部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
打好人才“管理牌”,责权明确“戒尺”严。驻派干部不仅需要在改善农村产业布局、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上专研发力,也要成为基层党建的带头人,使基层工作不断在党的指引下实现突破、开创新局。同时,驻派干部和村“两委”班子共同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守好自己的“责任田”,还需做到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共谋乡村发展。此外,要严格考勤、请销假、工作汇报等要求,明确请示报批流程,让纪律成为规范言行、强化担当的有力手段。
打好人才“发展牌”,严管厚爱“方向”明。组织“招贤纳士”是基础,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育、人才发展制度是“筑巢引凤”的根本保障。定期对驻派干部进行分级培训,可帮助干部人才掌握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经验,提高履职水平。不定期开展与驻派干部的谈心谈话,可及时掌握干部思想动态,排解负面情绪,激发干事创业热情。建立健全容错纠错、干部晋升和福利保障制度,可解除干部的后顾之忧。此外,适时开展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不仅可对品质好、业绩优的干部形成精神激励,同时可在社会营造学习先进、干事担当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关注基层、奉献农村、助力乡村振兴。
助农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为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区的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特点和需求,进一步做好我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推进我区法律援助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近期我们对我区近三年的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现将调查情况综述如下:
一、我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基本情况
(一)我区农业人口和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数据
据区公安分局治安科的数据统计,截止20*年底我区户籍总人口50096人,其中农业人口21793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3.5%。其中,农村低保人口为7*人,五保人口为75人。
(二)法律援助机构设置情况
目前,我区设法律援助工作机构一个,即法律援助中心,直属区司法局管理。主要负责全区法律援助案件的受理、审批、分案及部分案件承办。下辖3个镇(街)也依托司法所成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但无专门编制和人员,日常工作由司法所人员具体负责。
(三)近三年我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开展情况
为把法律援助民心工程落到实处,从20*年开始,我区就向全区城市、农村低保人群发放了《法律援助服务卡》,累计已放发了《法律援助服务卡》16960人次。通过这种形式,不但宣传了法律援助,也将“可能请求法律援助”的困难群体置于法律援助保护网内。同时,将全区2镇1街道办事处所辖的全部行政村都指定了法律援助联络员。20*年
8月,又在区门户网开设了“法律援助在线”网络平台,义务对法律援助咨询进行解答。形式的多样化,使我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20*年至20*年,我区共受理并办结法律援助案件数174件,涉及农村及农民的共有40件,占法律援助案件总数的23%。其中:
20*年,我区受理并办结的法律援助案件数96件,涉及农村及农民的有交通事故损害赔偿3件,工伤待遇争议8件,追索劳动报酬1件,离婚1件,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1件。受援人中农民工73人,为农民工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
70万元。
20*年受理并办结的法律援助案件数为30件,涉及农村及农民的有人身损害赔偿3件,追索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2件,
追索赡养费1件,承包经营权侵权纠纷1件。受援人中农民工6人,为农民工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1万元。
20*年受理并办结的法律援助案件数为48件,
涉及农村及农民的有人身损害赔偿1件,工伤待遇争议10件,追索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3件,离婚2件,追索抚养费2件,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纠纷有1起。受援人数中农民工15人次,其中为农民工挽回和避免经济损失
22万元。
二、我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特点和趋势
从我区近三年法律援助工作的数据来看,我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呈以下特点和趋势:
(一)我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需求呈不断快速上升趋势
从绝对数量来看,除20*年数量相对较小外,我区办理的涉农法律援助案件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从案件比例来看,我区办理的涉农法律援助案件则呈直线上升趋势,其中,20*年涉农案件占办案总数的14.6%,20*年就占到了23.3%,20*年则上升到了39.6%,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2.5%。从咨询方式来看,148电话咨询减少,来访者居多。
(二)我区农村法律援助需求相对集中
从近三年办理的涉农法律援助案件数据来看,我区农村农民的法律援助需求集中体现在工伤待遇争议、追索劳动报酬和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损害赔偿、婚姻家庭纠纷等方面。其中,工伤待遇争议18件,占受援总数的37.5%;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或人身损害赔偿7件,占受援总数的14.6%;追索劳动报酬和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6件,占受援总数的12.5%;追索赡养费、抚养费和离婚等6件,占受援总数的12.5%。同时,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纠纷也开始凸显。
(三)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案件增多,且多为群体性案件
近三年来我区因劳动争议申请法律援助的案件逐年增加,并多以群众体案件的形式出现。主要是追索劳动报酬和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的案件。仅今年1-4月,我区法律援助中心就受理了两件此类案件,涉及农民工人数67人。即周安礼等51名农民工诉××茂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拖欠劳动报酬案、张昌文等16名农民工诉××宏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拖欠劳动报酬案。
三、当前我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从调研中,我们发现目前我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法律援助宣传不够,农民群众知晓率不高
从数量上来看,我区涉农的法律援助案件绝对数量很小,在整个法律援助案件总数中的比例也不高,农村法律援助的需求还存在很大潜力有待挖掘。当然,涉农法律援助案件总量少,一方面与我区区小、人少,农业人口数据小有密切关系,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对法律援助工作宣传的力度不够。因为宣传少,广大农民对法律援助工作了解得不多,导致部分农民在需要法律援助时不能得到应有的帮助。一是深度不够,尽管每年都在开展宣传,但是没有深入到基层镇、村、社,很少有与农民面对面的宣传活动。二是镇街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各镇街开展法律援助的宣传极少。三是宣传的形式单一,一般都是悬挂标语、散发传单、坐台咨询等,导致农民群众了解较少,不知道可以借助法律援助来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基层法律援助力量薄弱,供需矛盾突出
当前,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改革的推进和外出务工农民的不断增多,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征地拆迁补偿安置纠纷、宅基地纠纷、婚姻家庭等纠纷将呈不断攀升趋势;同时,随着普法宣传的深入,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农民寻求法律帮助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对法律援助的需求量也就越来越大。然而我区法律援助力量非常薄弱,目前,仅有编制1人,在编工作人员1名,光负责法律援助案件的受理审批及日常的法律咨询、接待和各类调研、报表报送已不堪重负,更不要说办理具体的援助案件,进行调查取证了。随着法律援助案件的日益增长,这种供需矛盾将会更加突出。
(三)涉农法律援助范围过窄,经济审查要求过严
目前我区正处于加快统筹城乡改革发展时期,农民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各种经济活动中,农村中各种利益关系也会发生大的调整变动,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也会不断出现。但根据《××市法律援助条例》和司法部的相关规定来看,农民可以享受的民事法律援助范围主要是追索赡养费、抚养费、劳动报酬、工伤赔偿、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等几类,范围比较窄。而且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申请法律援助,受援对象还要提供经济困难的证明,无形中又设置了一道门槛,将一些确实需要援助的农民拒之门外。此外,根据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农村居民经济困难的标准按照区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标准执行,但我区没有农村贫困人口的标准,“经济困难的证明”在实际操作中难于统一,有很大的随意性。
四、加强我区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为确保我区法律援助工作实现“应援尽援”的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区新形势下农村和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扩大法律援助的知晓率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法律援助宣传的广度。要结合“3·15”、“12·4”等维权日、法律宣传日等活动开展大型法律援助宣传,并在主要街道、社区悬挂过街横幅、标语及制作法律援助宣传栏,让全社会了解法律援助制度,关心支持法律援助事业,形成法律援助工作深入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创新宣传手段,增强法律援助宣传的深度。要采取与普法宣传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送法下乡、法制讲座、法律咨询等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电视台、网络媒体等宣传载体,通过举办法制电视栏目、提供在线法律咨询以及现场解答法律咨询、以案说法等形式开展宣传,把法律援助的基本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到基层农民群众心中,同时还要继续开展《法律服务援助卡》发放活动,以最直观的形式,让老百姓了解法律援助,知道在何种情况可以申请法律援助,如何申请法律援助,让他们在权益受到侵害时知道怎样去寻求法律保护,使“请不起律师,打不起官司”的难题得以解决。
(二)加强基层法律援助机构建设,充实法律援助队伍力量
重点是增加法律援助机构工作人员的编制名额,充实法律援助队伍力量。建议编制部门改变过去根据本地人口确定机构人员编制的做法,根据法律援助的实际需求量来确定当地的法律援助机构人员编制,保证老百姓的维权资源、格局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同时,还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强化法律援助办案质量。此外,还要适当增加投入,加强法律援助机构的基础建设,扩大法律援助办公室面积,设立专门的接待室,改善148法律服务专用电话设备及其他办公设备,充分发挥法律援助中心的窗口作用。
(三)加强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建设,扩大法律援助覆盖率
要在镇(街)司法所设立法律援助工作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服务的网络建设是,将法律援助服务的触角延伸到村、居委会和村、居民小组。一方面,实行法律援助联络员制度,在各行政村甚至村民小组配备法律援助联络员,村民如有法律援助需求,可以向联络员进行咨询,在联络员的指导下向区法律援助中心提交材料进行审批。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托工会、团委、妇联、民政、劳动等部门设立特殊群体维权工作站,将法律援助工作覆盖到社会各个群体。
(四)扩大农村法律援助范围,加大涉农援助案件办理力度
针对农村法律需求不断扩大的现实,把与农民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法律纠纷纳入法律援助范畴,扩大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覆盖面。重点是严格按照《中共××市委办公厅××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积极开展试点,将困难农民土地、林地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中权益受到损害请求赔偿,困难群众因交通事故和医疗事故权益受到损害请求赔偿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对农民因假冒伪劣生产资料(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权益受到损害请求赔偿的事项,免予审查经济困难条件,直接作出给予法律援助的决定。
助农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现状;主要做法;发展思路;青海互助
近年来,互助县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突破口,紧密结合各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及水源条件,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实施一批投资大、见效快、解决人饮安全人口多的项目,为互助县农村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互助县自然概况及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1.1自然概况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境内海拔2 100~4 374 m,全县水资源总量为5.1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 379 m3,属贫水县。县境东西长86 km,南北宽64 km,总面积3 424 km2。全县有19个乡镇、294个村、2 082个生产合作社,总人口38.2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57万人,是青海省的农业大县之一。有汉、土、藏、回、蒙等12个民族,其中土族人口6.9万人,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
1.2互助县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互助县是青海省农村人畜饮水最为困难的县之一。2009年国家下达互助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项,即总投资1 314万元的互助县丹麻荆州至高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续建),其中:国家投资1 036万元,省级配套78万元,群众投资折资200万元。该工程共埋设干管43 km,支管42 km,配水管158 km,入户管107 km,建成蓄水池13座,减压井5座,各类阀门井832座,防洪坝8座。共解决了2个乡(镇),13个行政村,3 744户,1.7万人,1.5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困难和不安全问题。至2009年,互助县已解决农村25.5万人、28.6万头(只)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
2 主要做法
2.1上下协调,通力合作,积极形成人饮安全发展良好机制
互助县由于水资源分布不均和水资源的匮乏,从县到村都十分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形成了县、乡、村联动,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一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在每年召开的全县水利工作会议上,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进行专门总结和安排布署,重大饮水安全项目都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各有关乡镇领导为成员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指导和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县人大、政协、纪委等部门关心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每年组织代表及委员对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进行视察,随时提出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对涉及农村饮水安全方面的建议和提案认真督促检查,逐一落实,使农村饮水工程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肯定。县纪委对农村饮水工程资金管理进行不定期地督促检查,并落实项目廉政建设责任制。三是各有关部门和乡镇全力配合和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发展改革部门积极协助、争取项目,财政部门及时拨付项目资金,卫生部门指派专人查看人饮水源,协助化验水质;各乡镇全力组织群众投工投劳,各部门通力协作,有力地保证了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顺利实施。四是县政府把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并把它作为考核有关部门和各乡(镇)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奖惩分明,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大搞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2.2扎实开展前期工作,认真搞好专项规划
认真贯彻中央新时期治水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稳步推进、讲求实效”的原则,结合该县实际,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和示范县建设管理办法》和《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指南》等,将远景规划与近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实行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超前、扎实的前期工作为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发展赢得了更多的机遇。
2.3认真落实人饮工程建设资金,做到严格管理、使用规范
互助县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指导和督促项目建设,并将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每年增加比例为10%。县财政除保证各项目资金的足额到位外,还积极组织县纪检、审计、水利等部门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广泛接受群众监督,从源头上杜绝资金截留、挤占和挪用现象,确保资金充分发挥效益。
2.4工程项目建设严格执行“四制”,有效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和进度
在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中严格按照国家、省、地、县有关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建设的程序进行,认真贯彻执行项目“四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不断充实和完善工程质量管理办法,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严把工程质量关。项目资金严格按项目财务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专人管理。各项人饮项目开工前有预算,中间有检查,竣工后有决算。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积极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并请审计、财政、纪检等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保证了工程资金的合理使用。
3发展思路
3.1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要以全县饮水安全总体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为依据,在确保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要求的前提下,抓紧编制饮水安全项目单项可行性报告。在前期工作中要重点把握“四个环节”:一是把握好基础工作环节。重点摸清并进一步核查饮水现状和供水工程基本情况、饮水安全普及程度以及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等,了解农牧民对解决饮水不安全的意愿、筹资能力及水价的承受能力[1]。二是把握好水源环节。总的要求是要保证水源可靠、确切,满足水质好、水量足、卫生指标合格等要求。要详细调查和搜集区域水资源资料,认真论证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情况,合理确定供水方案,提高取水保证率。同时,要高度重视水源保护工作,控制工农业和城乡生活对饮用水水源的污染[2]。三是把握好工程布局环节。按照集中连片解决的原则,综合考虑水源条件和取水成本,合理确定取水方案和引水管径,在保证供水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选择管理简便、运行费用低的技术方案,保证正常供水[1-3]。
3.2强化工程建设管理,落实相关责任
要严格项目建设管理程序,认真执行“四制”。认真履行监督、检查的职能,加强对工程的监管,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2]。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的民生工程。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负责编制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初步设计,组织和指导项目的实施及运行管理;卫生部门要负责定期提供项目建成后的水质检测结果;环保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监管,确保建成的人饮工程发挥好的效益[4]。
4参考文献
[1] 冉启蓉,田友文.关于铜仁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9):47-48.
[2] 任金法,汤兰娟.富阳市农村饮水水质现状及改善安全饮水的措施[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3):534-535.
上一篇:助学金班会总结{甄选5篇}
下一篇:助农会议总结{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