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推荐5篇}

风华正茂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436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8分钟。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力学 约束反力 受力图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9-0083-02

工程力学是一门研究力与机械运动规律和力与构件变形规律的科学,它包括理论力学(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个部分)和材料力学的有关内容。

工程力学课程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它的工程实际应用性,其广泛应用于机械、材料、汽车、土木、水利、地质、石油、航空航天等工程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工程实际应用背景。该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及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入学必考课程,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工程力学对学生树立工程力学概念及分析、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一直被视为衡量工科类高校高等教育水准的关键要素之一,成为各校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的重点。

工程力学课程的另一特点是理论性强且抽象复杂。学习工程力学,首先应重点理解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其次,应学会应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公式去解决力学问题,所以,要求学生必须演算大量的习题,才能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在演算习题时,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画好受力图,是解决实际问题最关键的一步。学画受力图时,部分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忽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分析及应用研究,总试图用想象及感觉直接完成作图,这种学习方法无疑会给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很难走上学习的正轨。常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深刻理解、分析力学基本概念,总结不同力在受力图中的规律性画法,并将这些规律性画法应用于实际作图,是学好工程力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为形成共识,本文以“约束反力概念的理解及其画法在受力图作图中的应用研究”为例,特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约束反力的概念

在工程结构中,每一构件皆依据工作要求以一定的方式和周围的其它构件相互联系着,它的运动因而受到一定的限制。一个物体的运动受到周围物体的限制,这种限制条件就称为约束。[1]力的作用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而约束的存在则限制了物体的运动,于是,有约束则必定有力作用于被约束的物体上,约束给被约束物体的力,称为约束反力。[2]

二、约束反力的特点及画法

约束反力有三大特点:①约束反力的大小是未知的,它与主动力的值有关。②约束反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限制的运动方向相反。③约束反力的作用点,在约束与被约束物体的接触处。

依约束反力的第二特点知,要画构件(或物体)的约束反力,必先分析清楚构件(或物体)因约束的限制而不能运动的方向。由于力对刚体会产生移动和转动两种运动效应,相应的约束反力就有以下两种基本画法:

(1)构件(或物体)因约束的限制而不能沿某一个方向移动,则构件在该方向的反方向上必有限制构件移动的约束反力F作用。例如,若构件沿x、y、z轴方向不能移动,则可在构件上分别画出约束反力Fx、Fy、Fz。

(2)构件(或物体)因约束的限制不能绕某轴转动或不能在某一平面内转动,则在该轴上或在该平面内必有限制构件转动的约束力偶m。

三、常见约束反力画法分析总结及应用

1.常见约束反力画法分析总结

常见的约束类型有光滑接触面约束、可动铰支座、柔体约束、链杆、径向轴承、球形铰链及固定端约束等,这些约束的约束反力的画法如图1所示。

作图难点分析:(从纯运动角度分析)构件沿x、y、z轴方向不能移动,则可在构件上分别画出约束反力FAx、FAy、FAz(如图中光滑表面约束,构件沿z轴方向向下不能移动,故在构件上可画出约束反力FAz)。构件不能绕x、y、z轴转动,则可在构件上分别画出约束力偶mAx、mAy、mAz(如图1所示固定端约束)。

2.常见约束反力画法应用实例

(1)约束反力画法在静力学基础中的应用实例

实例:如图2所示的构件,重量为G,放入凹槽内,在A、B、C点处分别与槽接触,接触面上的摩擦力略去不计。试画出构件的受力图。[1]

作图难点分析:(从纯运动角度分析)构件在C点处沿虚线方向(接触点公法线方向)向下不能移动,在B点处沿y轴方向向下不能移动,在A点处沿x轴方向不能向左移动,故分别有限制构件移动的约束反力FNC、FNB、FNA作用。

(2)约束反力画法在平面力系中的应用实例

实例:已知梁AB和BC在B点铰接,C为固定端,如图3(a)所示。梁AB上作用有均布载荷,载荷集度为q,梁上作用有力偶矩为m的力偶。试画出梁AB及BC的受力图。

作图难点分析:从纯运动角度分析。可动铰支座限制构件AB不能沿y轴方向向下移动,故有约束反力FAy;中间铰链B限制构件AB不能沿x轴和y轴方向移动,故有约束反力FBx、FBy;中间铰链B限制构件BC不能沿x轴和y轴方向移动,故有约束反力F′Bx、F′By;固定端限制构件BC不能沿x轴和y轴方向移动,故有约束反力FCx、FCy,同时限制构件在平面内不能转动,故有约束力偶mc。

(3)约束反力画法在空间力系中的应用实例

实例:在图4所示的传动轴上,已知两齿轮C、D上受力有:圆周力Ft1及Ft2、径向力Fr1及Fr2。试画出传动轴AB的受力图。[2]

作图难点分析:(从纯运动角度分析)A、B两处为径向轴承约束,无限制AB转动的约束力偶m,y轴方向上无限制AB移动的约束反力Fy,在x、z轴方向上有限制AB移动的约束反力Fx及Fz。故A点处有FAx及FAz,B点处有FBx及FBz。

四、结束语

约束反力画法在后续运动学、动力学及材料力学的受力图作图教学中,还有大量的应用实例,其应用很广。应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实证过程。透过多个实例的分析研究,说明当构件(或物体)因约束的限制而不能运动时,则在构件上必作用有限制构件运动的约束力[约束反力F(或约束力偶m)]。这说明力与运动有着本质的联系,有此认识,亦就能部分理解“工程力学是一门研究力与机械运动规律和力与构件变形规律的科学”这一精准定义。

《工程力学》教材中的“力学”是公认的经典力学,每一概念、法则、定理、公式都蕴藏着丰富的内容,如果教学中一味地灌输概念,讲解公式及复杂的计算,而不注意应用研究,就会使学生感到内容“越学越多”、“越多越胀”,亦就谈不上对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作为力学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益求精,积极探索各部分教材内容的共同规律,将不同内容而性质相同的概念、理论和公式加以规律性的总结,从无序中找到有序,这样就会使整个内容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内容“越学越少”、“越少越精”,使“知识”内化为一种“智慧”,形成一种“能力”,达到使学生具有分析、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定华.工程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全方位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及其价值,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累积了一些经验,提炼了一些实用的策略。

一、用典故活泼课堂,让学生参与思考

《动画基础知识》一课重难点是学习动画的基本原理。讲学时,笔者用生动的语言叙述了这样4"历史典故:1872年的一天,美国加利福尼亚的--4"酒吧里,斯坦福与科恩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马奔跑时,蹄子是否始终有一蹄着地?”怎样科学证明呢?学生思维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这时,再介绍摄影师麦布里奇的做法,连续拍照,相片显示:马在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科恩赢了。这本是个有趣的争论,事后,有人无意中快速拉动了那串被粘成长条的相片,奇迹出现了:相片中静止的马儿竟然重叠成一匹运动的马,相片竟然“活”了。电影的雏形就这样偶然产生了。在学生嘘唏不己时,再用教材推荐的软件分解“奔跑的马”动画,这样就轻松突破了难点的理解。

二、解决共性问题,选择有价值的探究

信息技术的学习以操作为一大特点。操作过程中因学生的差异性会产生多种有层次的问题。这种差异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我们要适时组织学生交流看法,这样的合作,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库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共性问题通过直观的讲解,既提高了学习赦率又节约了课堂时间。

初识Flash一课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学会常用工具的使用,学生也有兴趣在舞台上画上几笔。教材中安排了探究过程,绘制“蘑菇房子”动画场景,其中使用到“铅笔”“椭圆”“矩形”“线条”“颜料桶”“任意变形”等工具。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实践发现,学生所作,多数无美感也不熟悉工具属性的巧妙设置。在设计上是否能精选一个工具,熟练运用,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呢。比如探究铅笔工具及铅笔的颜色、粗细、线型等属性的相应设置。用铅笔画出蘑菇,又需要“颜料桶”“任意变形”工具的支持,以出现多个形态各异的蘑菇。

三、巧用思维导图,降低概念形成难度

概念是基础,Flas制作中学习帧的概念贯穿了动画制作的始终,可以说,不懂帧的概念与用法,就不会使用Flash。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忽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急于求成,只注重动画效果能不能出来,而不考虑过程的科学性。这样不能够形成概念网络,更不能比较深刻地了解“关键帧”“过渡帧”“图层”等概念之间的联系,在做动画时也只能做到模仿设计而无创新,遇到复杂的动画也不能正确分析,这成为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概念建立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只有充分感知,才能深刻地理解它。改进的教学要结合学生自己的作品,及时总结动画制作经验,总结概念结构。适当的时候可以借助图示表达。思维导图是英国人托尼巴赞创造的一种笔记方法,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动画补间”动画是Flas中最常用的一种动画类型。在实践学习后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跟学生一起填关键词“两个关键帧”“同一个运动对象”“补间”,既可以使他们积极地听讲,又促进联系实践活动的思考。教学时还可把关键词和颜色、图案联系起来,如有内容的关键帧显示为黑色实心小圆,便于加深理解。

四、创设情境,促进知识有效迁移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所学知识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元件的应用使动画制作变得轻松快捷。学生已经能够运用工具面板中的基本绘制工具画出简单的图形,如小太阳。怎样让“转换为元件”的思想印象深刻呢?教学中引入中秋的传说,“很久以前,天上有10个太阳。”笔者给出了故事对应的动画场景,是否要绘制10个太阳呢?然后演示指出,将绘制好的太阳转换为元件后,自动入库,可方便多次调用。这样将元件的知识融入趣味故事之中,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进一步提出,10个太阳在舞台出现时是一样的,其实对元件的调用称为一个个的实例,每个实例可以设置不同的属性,如色调,透明度等,以显不一样。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便于保存,而且容易迁移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去,如由透明度的变化,联想到一闪一闪、若隐若现的效果,

五、整合其他学科,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层动画是动画制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是动画补间动画的深化,它使得动画的运动轨迹富于变化,效果更加多彩。教材中没有讲解和范例,是学习拓展内容之一,对教师的准备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节课的学习需要从知识、能力思维两个方面着手,可引入“课程整合”的理念,即将某一学科的知识运用到动画制作的学习中来,从学生已经熟悉的知识入手,让学生运用动画技术解决该学科的问题或者学习有关该学科的新知识,从而达到在运用当中学习和掌握动画制作的目的。很多学科的内容都可以运用在动画制作的学习当中,这样的过程让学生始处于“探究”状态,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如课堂中引入地理问题:月球如何运动?运动的轨道是标准椭圆吗?教学的一个难点是在封闭曲线上找到起始点。引入地理学科中的相关知识是要让信息技术有一个运用的依据,让学生在使用中学。学习“引导层”这一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教学中需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究,教师要有适时、恰如其分的点拨,不急于告诉学生结果。

六、对照比较,让学生自我感悟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雕塑是独立的造型艺术门类,有着悠久的历史。目前我国各大美术学院都开办有雕塑专业,多年来这些雕塑专业主要是培养纯粹的雕塑艺术家。和美院雕塑专业不同,为动画专业服务的雕塑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计算机建模打基础,培养动画造型师的三维意识。可以这样说,二者的大方向应该是一致的,但是具体的目的存在差异。

雕塑专业的教学和为动画专业服务的雕塑课程教学之间既有联系又不完全相同。在为动画服务的雕塑课程中,传统的雕塑知识非常有用,但是这种雕塑教学思路又同传统的雕塑教学思路有着很大的不同。目前我国各大美术学院的雕塑教学主要还是更加倾向于西方的写实风格,这种教学要获得理想的效果要以牺牲数千个课时为代价。对于动画专业来讲,如果有大量的课时,循序渐进地训练是最好不过的了,但实际情况是动画专业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其中有许多的课程是关于技术的,所以雕塑课的课时比重就非常有限了。这就要求动画雕塑课程的教学更加合理,更加有针对性,通过提高教学效率来完成教学目标。寻找动画雕塑教学捷径,探讨二者教学的不同就要从形体、结构、比例、空间、动态、题材出发逐一地进行分析。

一、形体

对形体的处理,动画雕塑同传统的雕塑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就是体积的概念完全相同,点与点形成线,线与线形成面,面与面在空间里完全闭合围拢形成体积。这就是形体最基本的理论概念。二者的不同在于对这个概念运用,发挥是不同的。传统的东西方雕塑在面貌上有一定的区别。从距离自然物象远近的角度,可以说东方雕塑距离自然物象相对远一些,比较倾向于写意;西方雕塑距离自然物象近一些,更加倾向于写实。不论是写实还是写意,传统的雕塑都是以自然提供的东西为基础而后进行程度不同的整理和加工。总而言之,传统雕塑处理形体强调体积的自然属性。动画雕塑对于形体的处理相对于传统的雕塑理念更加主观一些。由于形象都比较夸张,形体的处理不是像传统一样十分“迷恋”自然,而是将艺术家好多的主观因素融入了形体中,这就造成了动画雕塑中的形体千奇百怪,充分体现出了艺术家的想象力,艺术家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华。

二、结构

针对动画方向学生,结构的概念同传统的概念也没什么不同,但是,又不是完全相同。传统的雕塑概念是两块或者是两块以上的单独形体结合在一起构成更加复杂形体的一种状态。它的核心问题是连接关系的处理,换句话说就是低点的处理,“沟”的处理,“洼地”的处理。当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单独形体时,连接关系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形体与形体之间的连接关系是结构的要害所在。所谓的连接关系就是形体之间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问题。连接关系如同形体一样,世界上有无数种形体,即使是人的左手和右手、左眼和右眼、左耳朵和右耳朵也不是完全一样的。造型中的连接关系也是一样的,形体间的连接方式也有千万种。我们这里所涉及的主要是有机形体。说到有机形体,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以前所知道的有机生命体,绝大多数都属于比较复杂的形体,都是由多块单独形体组合而成的,都涉及结构形的问题,很少是由单独形体构成的。另外,三维创作所涉及的题材一般来讲也都是比较复杂的形体。结构的核心问题就是弄清楚体积在空间中怎样完整地连接在一起。这个连接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它不是平面,而是位于三维空间中。在传统的雕塑中,对于连接关系的处理依旧是强调物象的自然属性。对于连接的角度,连接的力度以及连接部分在空间里的方向变化的处理肯定是包含了一些个人的主观因素。目的是让结构的处理更具节奏感。但是,这些主观成分是很有限度的,是以不“推翻”物象的基本自然属性为前提的。而在动画雕塑教学中,对于结构的改造则是更加自由、更加主观。艺术家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凭借自己的想象力来概括连接关系。这种思想指导下塑造出来的结构关系在片子中更具表现力。

三、空间 四、比例

比例关系就是形体之间的对比关系问题。比例是指所有因素的对比关系,包括:体积之间的大小关系、长短关系、薄厚关系、体量的轻与重的关系等。总之,一切的对比因素都包含在比例问题中。比例的关系可以极大程度地影响到造型。比例在此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动画形象一般来说要求特点非常鲜明。于是对比例规律的深刻理解、合理灵活运用对于制造极具特点的动画形象的意义非常重大。传统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都是比较符合自然物象的,即使夸张也都是适度的。西方的雕塑基本是以“事实为基础”,接近自然物象。东方的雕塑艺术,在比例的处理上相对夸张一些,但是夸张还是适度的,而且是有据可循。然而动画中的形象就相对自由得多,夸张得多,这也就是传统雕塑和动画形象之间的明显差距了。因此,在动画雕塑教学中要强调出这种区别,放飞学生的想象力。

五、动态

在传统的雕塑中,动态应该说非常重要,甚至可以把它放到第一的位置来加以研究。原因是传统雕塑是静止的、凝固的状态,动态是传达美的重要依据。在为动画专业服务的雕塑训练中,甚至可以将动态的问题忽略不计,不研究也是可以的。为什么差别会这么大呢?原因很简单,动画是运动的。我们只需要将动画对象的基本形体结构塑造出来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动画师的事情了。传统雕塑的动态问题比较复杂,会消耗学生大量的课时,明确了动画不需要动态这个问题可以为学生节约大量的时间。

六、题材

从题材上的角度上来说传统雕塑和三维动画形象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在美术学院中雕塑训练的题材一般来讲就是人———肖像和人体。而三维动画形象的题材除了人物和动物以外还包括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例如外星人,很古怪的臆想生物等,可以说题材范围非常大。因此,和传统雕塑训练有很大不同的是,在动画雕塑课程中,学生可以任意发挥想象力,题材是不受严格限制的。动画雕塑作为动画学院众多专业基础课之一,没有大量的时间对人体进行深入研究,题材的选择上可以更加随意。另外,标准也远没有传统雕塑的要求高,毕竟只是一个动画电影形象而不是固定不动的经典雕塑作品,运动起来的东西一些细节和瑕疵是可以被忽视和理解的。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1.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几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平面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以及轴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圆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实物或实物图形中引出的。由于在小学一般不介绍圆的定义,只说明所见实物的外形或图形是圆,所以教学中观察与操作的成份很大。

2.学习“圆的认识”使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从直线段、图形扩大到曲线图形,不仅对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是十分重要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1.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在基础知识上,应考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特别应考虑到在平面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中,本班学生在认知上的薄弱环节是什么,这样才能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2)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明确使学生学会知识,还应考虑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当然要培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本课时中,对于圆的特征,直径、半径、对称轴等概念的理解,都是建立在课堂演示,动手操作基础上的,所以观念、动手操作、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应做为培养能力的重点目标。

(3)“圆的半径都相等”,还是“在同一圆内圆的半径都相等”。“圆的直径是对称轴”还是“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诸如此类的认识,都反映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的不同层次。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还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角度入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能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圆。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三)本课时知识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1.教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师都有体会,本课时内容从本单元整体角度考虑,并非重点课时。从教材内容上来看,似乎也很简单:可以概括为从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引入圆的概念,再讲圆的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并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就是这样一节看来简单的课时,其实并不简单。所以往往有的老师教学之后,总有不深不透的感觉。如:有的教师问:到底什么是圆呢?怎么从日常生活中的钟表、车轮一下子就跳到在黑板上画圆,讲圆的各部分名称呢?还有不少教师拿着圆形纸片的教具说:“这是一个圆。”(应说这是一个圆形的纸片。)或指着学生的学具说:“拿起你们手中的圆。”(应说拿起你们手中的圆形学具。)还有的教师对直径到底是不是圆的对称轴争论不休。……虽然在小学阶段不要求给圆下定义,但是也不应该给学生一些错误的概念。关键是要重视对基本概念的教学。

2.为了加强对圆的认识的教学,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电脑演示圆这个图形的形成过程,向学生渗透圆是在平面上和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同时通过对学生语言的纠正,如:“这是一个圆。”“这是一个圆形的纸片。”使学生体会对圆的认识。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3.对于画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内容,采取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这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4.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到位,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深化过程。在本课时教学中,也体现了这一原则。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散难点,逐步深化。

(一)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

本课时是起始课。所以课前准备主要是重温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点、线(段线、直线)和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清楚。对平面图形的语言表达要准确。如:这是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正方形、这是一个正方形的手帕、这是一条三角形的围巾等之间的区别。以上内容要在平时教学中加以消化。

要精心设计好“圆的形成”这一电脑软件或投影。特别是对软件或投影的设计意图以及在演示中应提出哪些问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新知识的教学过程

1.观察电脑投影,演示圆的形成。向学生渗透圆是一个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或当一条线段绕着它固定的一端,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端所围成的封闭曲线就形成了一个圆。并揭示圆心与半径的概念。

2.学生动手自学画圆。自行总结画圆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从画任意大小的圆到按所给定的半径长度画圆。体会圆规两个脚及叉开长度与所画圆的关系。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3.初步认识圆的特征。揭示圆是轴对称图形以及相关的概念;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新知识教学后的练习

新知识教学后的课堂练习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新授知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运用中理解、内化、巩固提高的过程。也是展现基础知识价值的过程,因此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练习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基础练习:通过观察、判断等形式的练习,巩固本课时中对半径、直径的认识。

2.迁移训练:本练习中通过对圆的对称轴的理解,迁移到对过去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找对称轴的理解。从而使所学知识达到以新带旧,融汇贯通的目的。

3.辨析练习:通过辨析判断,深化所学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4.自命题练习: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任意命题,请另一学生回答。不但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能力,而且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一)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本节课采取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对于学习画圆,到底是由教师演示、教授并总结画圆步骤呢,还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总结呢?当然后者为好。只有经过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更确实地体验画圆的感受,进而总结出画圆的步骤、方法和要领,才能对圆的特征、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对称轴等概念,有相对深刻的认识,这样做符合实践第一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3.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如:演示圆的形成后,自然想到画圆,在画圆中,自然涉及到圆心与半径。在讲圆的特征时,似乎不深不透,待课堂练习完毕,才觉出教学到位。虽然知识教学中几个大的步骤不变,显得层次鲜明,但步骤之间,相互交叉。使教学形成完美的整体。之所以这样安排,完全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学习方法的指导

1.在学习方法上,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能够动手实践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体验,学生自己能讲的尽量让学生自己讲,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相互讨论相结合,用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总结概括的能力。

2.在教学的关键处,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电脑或投影演示圆的形成,练习的设计,非靠教师的精心安排是不可能完成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对学生学习的启发与指导。

3.课后的思考题,要尽量提高其“思考”价值,耐人寻味。不但有趣味性,还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它启发学生在课上用圆规画圆,实际劳动生产中怎么办?给学生带入一个新的境界。同时,课上已经学习了根据半径画圆,那么给了直径怎么办?我想,小小的一个思考题,也许是对课堂教学一个完美的补充吧,它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附:《圆的认识》教案

使用教材:六年制小学课本《数学》第11册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圆。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谁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平面图形。(板书:圆)

3.谁能举出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生:钟表。师要及时纠正:有些钟表的表面是圆形的。

生:硬币。师纠正:硬币的表面是圆形的。

生:轮胎、自行车的车轮。……

如果学生说出“篮球是圆的”,教师应有所准备。可准备一个篮球的模型,这个模型可分成两部分,展现横截面,以便比较球和圆。

师:对!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表面的形状是圆形的。

4.那么,圆这个平面图形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二、讲授新课

(一)观察电脑投影,演示圆的形成

1.观察图1:图中有什么?(图形的中间有一个小红点,周围还有很多小黄点。)

观察小红点和这些小黄点之间有关系吗?(没有)

附图{图}

2.那么我从小红点开始,确定一个与小黄点的距离。(出示图2)使小红点到小黄点的距离都一样长。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出示图3)注意观察。

谁在动?谁固定不动?(小红点固定不动,小黄点在动,和小红点之间距离相等。)

3.如果图中的小黄点再多一些,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图形(圆)。而且小黄点都在圆上。(出示图4)

附图{图}

4.谁能再根据演示,说一说圆是怎样形成的?(意思是:图形中有一个小红点,从小红点到小黄点,固定一段距离,让所有小黄点围绕小红点旋转一周,就形成了圆。)

5.那么,中间固定不变的小红点(闪动)我们把它叫做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

从圆心到小黄点的线段(闪动),也就是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我们把它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二)学习画圆

通过电脑演示,我们初步认识了圆这个几何图形,而且我们早就知道,画圆要使用圆规。请你自己用圆规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你会画吗?试一试。

1.试试看(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由学生自己画圆)。

2.谁总结一下,你画圆的步骤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要点:①先点一个小圆点,确定圆心。

②把圆规的两个脚叉开一定的距离,并使它固定住。(追问:叉开距离的大小和所画的圆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叉开的距离实质上是圆的什么?)

③把圆规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圆心上,旋转带铅笔的一脚,就画出了圆。

3.刚才谁把圆画好了,感到自己满意的举手。(师:观察没有举手的学生)

4.拿出学生画得不好的圆,(画的太小的,太大的,位置不适当的,旋转时重心掌握不好的……)由学生自己分析原因。

5.师:根据刚才同学们总结的经验,再画一个圆。不过这次提高点要求,1、2、3组画一个半径是3厘米的圆,4、5、6组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画好后用字母标出圆心和半径。

(三)认识圆的特征

1.学生相互检查、评价画好的圆。(重点是标出圆心、半径及半径的距离是否正确。)

2.师:现在同学们做个小游戏。用半分钟的时间在你画的圆中画半径。画一条,量一量是几厘米,再画一条,量一量是几厘米,看谁画得又对又快。

3.反馈:画了多少条?半径长多少?(找出画得最多的,问:你是不是每一条全量了,为什么?)

4.小组讨论:从刚才的游戏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一个圆有无数条半径,在同一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5.你们知道什么叫圆的直径吗?(试着在图中用红笔画一条直径)直径用字母d表示。

6.讨论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一个圆有无数条直径,在同一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在同一圆里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7.讲圆是轴对称图形。问:圆是轴对称图形吗?你能用实验的方法证明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启发学生,回想其它轴对称图形是怎样用实验的方法证明的?)

圆的对称轴在哪里?(重点强调对称轴是一条直线。所以圆的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这个圆的对称轴。)

8.让学生自己画圆的对称轴。(体会圆有无数条对称轴。纠正直径是圆的对称轴的错误概念。)

三、巩固练习

1.指出哪一条是圆的半径?

附图{图}

2.指出哪一条是圆的直径?

附图{图}

3.哪一条直线是图形的对称轴?

附图{图}

4.判断

①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②在同一圆中,所有圆的半径都相等。

③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④对称图形都有无数条对称轴。

⑤直径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半径是直径长度的一半。

⑥在同一圆中,直径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半径是直径长度的一半。

5.画出对称轴

附图{图}

6.学生自考练习(由学生任意出题,另一学生回答)

动画概论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概论;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审美兴趣;信息

注:此论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指导项目,课题《数字化模式音乐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平台建设的研究》(项目编号783)而著。

艺术概论这门课是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这门课程的内容多并且跨越性大,开设这门课程对学生来说也十分重要,它让学生获得先进艺术观、审美观、提高综合素养的同时能够掌握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分类、艺术的创作、艺术的作品、艺术批评、艺术鉴赏等内容,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审美的能力。过去讲课时仅凭口述难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效果不理想,而且课前需要准备大量的挂图、幻灯片、视频等资料辅助讲解但学生有时还不容易理解,教师更是觉得每一节课都很难讲,课前备课量也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的广泛应用以及现代化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多媒体开始逐渐的进入课堂。把抽象的说教变成形象的演示是多媒体教学最主要的特色,它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学开放性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但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上的运用也要恰到好处,多发挥多媒体教学在艺术概论课中的优势。

一、艺术概论课的特点

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教材的章节顺序是大致按照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的起源、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文化系统中的艺.术、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综合艺术、语言艺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种结构构成的。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往往每一章节单独讲解时很少而是结合在具体的艺术形式(如建筑、书法、戏剧、绘画、舞蹈、音乐、影视等)中进行讲解。这样不但能够做到“精讲”而且知识的贯通性也强。所以在教学手段上就要求我们要多样化,来支持理论知识的讲解。我们都知道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课,往往学生对理论课最没兴趣,但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通过外界事物的新颖性、独特性来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的需求,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理论、鉴赏作品的能力并且能够自如地表达,通过对艺术理论的理解,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纯粹的理论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同学们的学习,同时随着各高校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进步开始出现了理论课教学与多媒体声像的结合。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相比过去老师拿着粉笔在黑板前边讲边写要新颖并且有吸引力,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资源下理解和记忆,能让学生对艺术理论不感到枯燥乏味,还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有利于教师引导式教学。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习,这是教育的内在功能。充分发挥主动性是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参与,例如在艺术概论课的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溶于生动活泼的课件中展现给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现世界各国的名画、著名建筑、名曲、优秀的电影作品等等,通过欣赏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在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会主动去学习探索,这样还会提高学习效率,获得比教师传授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同时学生有更多的体验,提高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我们的学生毕业走上社会时也能做一个高雅的鉴赏者并且有自己的理论观点;通过多媒体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艺术概论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媒体辅助艺术概论课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学生死记硬背了多少艺术理论而是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服务的。通过声、画等手段让学生了解世界最前沿的艺术作品,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品位同时也掌握了大量艺术理论信息。因此,多媒体的应用是为了帮助学生对书上的内容有更开阔性的欣赏与了解。

三、艺术概论课中使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要让学生主动在多媒体中学,而不是让多媒体取代老师。教师依赖课件照本宣科。教师有时会过分依赖课件,把所有课上要讲解的知识一句不落课前以电子形式打在课件上,这样纵容了教师不认真备课,有时会导致老师课上讲的和课本脱轨;课件做的过于华丽。教师做课件时有时太华丽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喧宾夺主,出现教师围着电脑转,学生忙着瞪眼看的情况,课堂上学生只顾着看华美的课件了,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又不利于师生教与学之间的交流。学生过多关注多媒体技术的各种展示技巧,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分散注意力。有时弄不清是一节计算机课还是什么课,反而不认真思考问题,所以,课件的唯美程度教师要适度把握,总之以吸引学生听课达到教学效果好为目的;摆脱只要教学手段先进,教育思想就会先进的错误观点。有些教师在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这一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外衣,依旧进行着填鸭式教育。教师把课前准备好的课件一放,不管学生的反应按照自己的观点流水账一样讲下去,这样不但没有展现多媒体教学为我们带来的优势反而加重了学生对理论课的反感,学生会认为教师更懒了连黑板字都不写了,而且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课前在电脑上做好的流程上来,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探寻学习的兴趣,我们不能为了多媒体而应用多媒体,多媒体的应用要为素质教育服务:要为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服务;利用多媒体教学时注意信息量的适度。艺术概论这门课本身就是知识量涵盖的广,如果再通过多媒体硬加了一些信息量反而会造成课件牵着学生走,学生丢掉了自觉思考的机会,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反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四、利用多媒体在艺术概论课上充分展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效果

教学过程有时是一个师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补给的过程。没有哪个老师天生知道的知识就一定比学生多,特别是在艺术专业上课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例如:讲到中篇艺术种类这几章节时,有的学生从小就学习舞蹈或者绘画等艺术,他知道的知识往往多过了老师,那我们就可以在课上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课前像老师备课一样也准备一份上课的课件,上课时由学生利用多媒体给同学们讲解,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学习互动。而且通过多媒体这样声、画结合的教学手段会让知识传送过程更加轻松。

总之,艺术概论课中合理地利用多媒体能够提高我们上课的教学质量,让枯燥的理论课活起来,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而服务,但也要时刻注意不要因为多媒体而多媒体,这样会画蛇添足,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为进一步提高艺术概论课的教学效果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2】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靳玉乐.现代课程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鸟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