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7979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32分钟。
信息技术实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信息技术;优化整合;必由之路
【中图分类号】G456.2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4-0001-01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那么,在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理合中,怎样才能使信息持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融合
1、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内容的整合。
要将信息技术融合到物理学科教学中,加强与学科的交叉渗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改造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如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先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让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于学生层次参差不齐,他们只能通过实验探究出凸透镜能成放大像及缩小像、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不能总结出成像的规律及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凸透镜成像,课件中演示出凸透镜的几个关键点(F与2F点),当用鼠标拖动“物体”(蜡烛)移动时,所成的像跟着移动变化,所成的像的大小、倒立情况、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在电脑上一目了然。学生通过自己所做的实验结果与电脑动画演示的效果结合起来能很快总结出成像规律,加深了印象,巩固了知识点,效果非常明显,可以丰富学生对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深化对于科学规律的理解。
2、可以直观展现抽象的物理知识。
物理课程涉及较多抽象的概念,如分子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电流的形成、平抛运动等。常规的教学中运用挂图、幻灯片、模型等静态教具,缺乏准确的感性效果。而信息技术不仅可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色彩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可以用二维或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从而把文字材料获得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优化整合
1、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
信息技术不仅是作为教师“教”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作为学生“学”的工具。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化资源库,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改变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的方式。
这就要求老师紧跟时代的步伐,跟踪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熟练掌握上网技巧、网上查找和下载资源的方法,学习各种常用的制作课件的软件,例如PowerPoint、Flash、Photoshop等。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利用整合的优势,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2、坚持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活动的整合。
基于信息技术的活动,也必须与传统教学活动相结合,不要为了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技术,更不能用信息技术替代学生某些感性活动的经验与思维过程,因为信息技术的世界终究是虚拟的。例如:在初中物理“电功”一节的教学中,探究电功跟哪些因素有关,我花大力气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无误差地得出了电功跟电压、电流、通电时间的正比关系,非常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也十分容易地掌握了知识。但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这是电脑做出来的,想要什么结果就做什么结果。”是呀,这是一个完全可以动手做的实验,实际中不可能有如此精确的数据关系,只能让学生通过实验去获得定性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根据实验数据去分析、去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是否使用信息技术一定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具体情况而定。
3、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实践。
(1)坚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始终应该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例如“压强”一课的教学,教师采用课件把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后,学生利用实验器材和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学习、评价、反馈。
信息技术实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物理实验;资源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拥有文字、文本、图像、视频、色彩、声音等强大的处理功能,可以展示直观的、宏大的、精巧的物理过程,也可以编制、营造、优化出符合学生视觉、听觉、思维特点的认知教学环境,使教学丰富多彩,轻松简捷,增强教学效果。物理实验教学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动手、动眼、动脑的过程,可以发掘学生的潜能,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仅仅依靠信息技术或演示实验教学,并不能完整地为学生提供探究知识的平台,因此笔者认为寻找一条把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实现更好需要打造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信息技术运用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优越性
“信息技术”是把一些文字、图像、动画、图形、视频等各种媒体有机结合,应用计算机的相关技术,形成一个可以去操纵和控制的交互平台。信息技术有极强的动画模拟、处理文字、资源优化的优势,在物理教学中能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握物理实验情境中的动与静,去模拟物理实验,开辟新的学习途径,创造性发挥信息技术整合物理实验教学的优势。在当前形势下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必须要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去筛选,在庞大的数据库中攫取最有效、最有价值的资源,然后教师应用计算机技术,把握教材信息,发挥教师特长,把一些学生难以突破的重难点知识用信息技术模拟,展现为动画、图形和图像等,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能快乐地接受新知识,突破重难点,也能避免一些物理实验带来的危害,有效保护学生自身安全,因此,信息技术有很大的优越性。当然也不是一味地追求信息技术而不顾及实际,不是信息技术越多就越好,也不是盲目地把所有的物理实验进行动画模拟图方便,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尽可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反对把实验室能完成、直观形象简单的实验也全盘模拟。例如,在家庭电路的高压电弧触电、跨步电压触电、单线触电和双线触电,牛顿第一定律中绝对光滑的接触面和无线长的轨道,固态、气态、液态三种物质的微观模型等,应用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可以解决。但是如滑轮组实验的机械效率、比热容实验、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等最好在实验室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二、信息技术和物理演示实验有机筛选
(1)真实、生动、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师直接进行演示或者是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没有办法进行或者是在实验室办不到的实验,最好是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动画模拟。与生活比较贴近,能生动、形象地反映物理知识的物理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让学生在实验室里有自主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探究实验结论,激发出了对物理实验学科的向往。例如:在红外线和紫外线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中的动画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到红外线在生活中对人类有什么帮助,紫外线在生活中对人类有什么帮助,这两者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能联想实际生活,又从理性上总结出红外线的热效应和紫外线的化学作用。上述实验,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好奇心,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去认识物理规律。但是,一些实验没有办法进行或者是在实验室办不到,例如学生要观察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设置实验不仅浪费很多的时间而且效果不理想。凡是遇到这些情况,教师应该借助于信息技术,轻松地实现教学效果。(2)模拟宏观的、微观的或者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和过程。在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可以模拟出各天体简单运动变化的规律,学生可以通过动画模拟了解到天体之间存在万有引力,而且在太阳系中的行星和太阳组成的这个整体很像原子的结构。分子运动理论是比较抽象的,部分实验在实验室难以完成,例如以扩散现象为例,气体扩散(空气和二氧化氮的扩散)现象实验室可以办到,液体水和硫酸铜扩散实验也可以实现,唯独固体扩散实验需要的时间太久了,或许要几年,实验室或课堂上几乎不可能实现,仅凭单纯的教科书图画让学生去想象很难理解。当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解决这一瓶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越性,用先进的计算机动画模拟固体扩散现象和分子的微观世界,从而得出分子热运动不仅可以在气体和液体中可以发生,在固体中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轻松地总结出了分子热运动理论。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这个知识点是比较抽象的,我们都可以进行动画模拟并与水流进行比较学习,可以解决学生不理解的难题。
三、信息技术整合物理实验,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中考成绩
信息技术实验总结范文第3篇
一、课题的提出
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所属的学习类型是不同的,但只有在信息时代才能使个性化教学和学习成为可能。新课程强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资源,让学生自主和富有个性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而网络可以向学生提供无穷无尽的学习机会和汲取知识的环境,极有利于发现和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发展个性,极有利于教师实现向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转变。因而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就自然成为了教育现代化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特别科学类课程)有效整合”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探寻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以实施探究学习的有效点,探寻出培养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途径。
三、实验研究原则
⒈适度超前原则。
⒉实践性原则。
⒊主体性原则。
四、研究途径
⒈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园网、网络教室和信息技术平台等设施和网络教育资源,寻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切入点,创设探究式学习氛围;探求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学习的途径;探索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⒉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多向的。通过创造使试验班学生能够更充分更主动利用学校功能室浏览信息的条件,研究如何结合电子功能室展开探究学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广度、深度和速度,使他们掌握新的探究技能,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实践精神,积极投入探究创新活动。
⒊学生获取信息最直接途径是查阅书籍资料。因此,要在推进我校图书馆实施电脑管理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发挥图书馆的真正功用,使他成为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完成研究项目、提高探究能力的另一片天地。
五、研究措施
⒈成立学校课题领导小组,精选课题研究小组成员。
⒉加强教师特别是科学类学科教师的理论学习,提高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探究式学习的策略。
⒊确立研究对象:我校初二年级三个班作为试验班。
⒋实验周期:根据总课题组的情况确定。
⒌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
⒍收集实验资料并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7.争取多方面支持:如人力、物力的支持,信息技术水平的支持和业务上的指导等。
六、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设计方案。
⒉实施阶段:执行方案,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加强资料的采集和分析、研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修正研究方向,不断完善方案,及时总结经验和成绩。
⒊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和总课题组汇报。
七、成果形式
⒈学生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论文、小研究等发表或获奖。
信息技术实验总结范文第4篇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整合的意义
1.活化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将信息技术融合到物理教学中,加强与学科的交叉渗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改造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例如,在讲“凸透镜成像”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先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让学生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于学生学习水平不同,他们只能通过实验探究出凸透镜能成放大像或缩小的像,以及所成的像是倒立还是正立,但不能总结出成像的规律及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凸透镜成像,课件中演示出凸透镜的几个关键点:F与2F点,当用鼠标拖动“物体”(蜡烛)移动时,所成的像跟着移动变化,所成的像大小、倒立情况、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在电脑上一目了然.学生通过自己所做的实验结果与电脑动画演示的效果结合起来能很快总结出成像规律,加深了印象,巩固了知识点,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效果非常明显.这种教学软件可以使学生丰富对物理情境的感性认识,深化对科学规律的理解.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使我们传统的用“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些实验器材”的常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声音、图像、动画等)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这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多媒体课件与实际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状况、教师的教学风格密切相关,使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最佳效益,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来完成多媒体课件的设计.
二、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的方法
1.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
信息技术不仅作为教师教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作为学生学的工具.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物理资源库,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改革教师教的方式与学生学习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跟踪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除了熟练掌握常规的教学方法还要学习信息技术,熟练掌握上网技巧和网上查找下载资源的方法,学习各种常用的制作课件的软件,并且制作多媒体课件.在物理课程的教与学中学习信息技术,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物理课程的教与学,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利用“整合”的优势,使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
2.加强师生的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实验总结范文第5篇
信息技术高职数学课堂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能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问题。在已有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中,专家学者们共同关注教学前的备课,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师生间的相互配合,以及课后的教学思考等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知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备,同时学生对数学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学生对该阶段的学习难以适应,表现为学习方法不当、理解能力较差,课堂学习活动得不到有效开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本文从教学中师生的互动和相互配合角度入手,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索整合教学流程,总结相关经验,以期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信息社会下的数学教学
数学是一门集逻辑性、严密性、精确性、创造性等于一身的重要基础学科,在高职院校中,数学在各类专业基础课程中更是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职院校数学课堂教学一般分为教师准备、师生开展教学、教学评价三个环节,课堂活动与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个要素相关,即使在教学中加入了教学媒体这一技术性元素,但是这四个要素仍是以一种相互独立的形式存在,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各种要素的集成性与交互性。这样开展教学,势必造成学生还是“用耳听,用眼看,用笔记”,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学生没有进行实际的动手做,没有学习积极性,就不会收到有效的学习效果。
二、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能够丰富教学资源。要想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当紧密联系生活情境,把学生身边的话题、生活中的实例融入数学课堂,形成问题情境。信息技术的支持,为师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来自于生活,接近学生的思想,不仅能够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灵活地展示各种复杂问题和情境,将问题简化,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能够创新教学方法。数学课堂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实施新型的教学方法。例如,项目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开展,项目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学生做中学,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的积累。
信息技术能够改变师生交流。高职院校数学课堂学习时间有限,师生需要充分利用课余才能有效地解决众多问题。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基于校园局域网建立自己的课程,上传知识点及作业,通过网络支持,和学生开展即时交流,随时解决学生的问题,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整合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流程
为了将信息技术有效整合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新型的教学方法,设计相应教学流程。通过文献调研与实践教学,发现数学实验教学有助于学生在“做”中学习数学规律与知识,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数学实验是将计算机引入数学教学后产生的新型的数学教学模式。数学实验教学以问题为载体,借助计算机数学软件的强大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
经过教学实践,总结数学实验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流程如下图所示。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共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特点、知识概念的特征、学生专业特点等方面,提出实验课题。接着,师生共同创设问题情境,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相应资源,在软件技术的平台上构建相应问题。第二阶段,教师扮演辅导者、学习同伴和专家等角色,提供相应操作经验及知识点,学生形成小组开始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的实验方案,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学习,搜集、分析并共享成员信息,通过展示验证方案、得出小组结论。第三阶段,教师总结与评价学生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成果,引导学生开展评价与自我评价,最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形成新的问题,促进下一轮实验课题的提出。
四、整合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原则
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信息技术整合数学课堂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有效整合教材中各章节内容,提炼核心概念与知识点,形成整合教学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指引下,教师已形成了固有的内容模式,而新型的数学课堂整合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之上,新经验的获取与已有的大纲内容的章节划分产生矛盾。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活动的整合,力争做到将信息技术这一工具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在数学课堂中之所以整合信息技术,为的是优化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而不是为了应用信息技术而整合。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从思想观念上做到转变,切实将信息技术变成教学工具,深入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作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仅要利用信息技术将清晰的图示展示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展示自己的知识经验、相互评价学习活动、加工知识内容等。
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增加自身修养和专业知识,以便在教学活动中能够适时地解决学生所发现的问题,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伴随着学生个性的差异而变化。同时,教师的角色发生多样化变化,教师要能够时刻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扮演适时角色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赵凤海.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2,(18):267.
[2]贾慧舫.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49-50.
[3]施俊英.高职院校数学实验教学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1.
上一篇:信息技术应用研修总结{5篇}
下一篇:信息技术学习总结{推荐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