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8670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75分钟。
在线课程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波技术与天线;教学教改;教学模式
《微波技术与天线》是工科通信工程和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波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其讲授的内容涵盖了微波技术与天线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信息量大。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微波研究、微波通信工程设计和微波电路设计,微波通信设备的运行维护与研发制造等工作打下了基础,并且《微波技术与天线》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如《移动通讯》等的重要基础,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涉及到电磁场理论和微波网络系统以及天线技术,内容比较广泛,理论性很强,所用的基础知识如物理学、高等数学的知识比较多,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数理基础,是电子和通信专业所学课程比较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复杂而抽象、分析方法多、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觉难于理解和掌握,因而掌握不好、领会不深、理解不透。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针对该课程的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构建多媒体手段,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整合模式
(一)多媒体融入《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模式的原则和实施
1、突出主体性以及独立性与相互作用性统一原则
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大纲的制定、电子课件的制作、纸质教案的编写、教学过程的组织中,教师是主体,教师主体的作用体现在投入更多的精力,做好服务于学生的准备。在课堂教学阶段,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角色要发生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获取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得到的。
2、多媒体和《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的整合实施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阶段,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学教案,进行教学组织。一是教学教案。教学教案包括纸质教案和电子课件。编写教案与制作电子课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经验,认真分析课程内容的特点,明确最适宜采用多媒体手段的教学内容。就“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而言,适合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内容如下:传输线的基本理论:行波的瞬时分布及振幅分布,长线终端短路、开路、接负载时电压、电流及阻抗的分布,长线终端接一般负载阻抗时沿线电压、电流及阻抗分布,端接任意负载时均匀有耗长线上电压、电流及阻抗分布,圆图;波导理论:几种常用的微波传输系统,从平行双线至矩形波导的演化过程,波导模式中的场分量变化规律、电磁场结构透视图、波导壁上的电流分布图,微带传输线中微带的色散效应和高次模式的影响,微带传输线中带状线,微波传输线中激励与激励装置;微波元件:一端口元件中的短路活塞、匹配负载、失配负载,二端口元件中的连接元件、匹配元件、衰减与相移元件、波形变换元件、滤波元件,三端口分路/合成元件,四端口元件中的双T和魔T接头、定向耦合器、平行耦合带线定向耦合器;微波铁氧体元件中的隔离器;谐振器:各种微波谐振腔结构,矩形腔、圆柱腔各谐振模式的场分布图,圆柱腔的谐振模式图,同轴谐振腔,环形腔,微带谐振腔,介质谐振腔,谐振腔的耦合与耦合装置,谐振腔的等效电路;天线:基本振子幅射,线天线,面天线;微波应用系统。根据教学大纲,对不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要写出纸质教案,按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对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要制成电子课件。一些较复杂的图形和实验,应能在电子课件中得到很好的反映。
(2)教学组织
在教学实施前,还要做一些案头准备工作,把授课内容的提纲写下来,理清头绪,做好两种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平滑衔接的准备工作,使得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以掌握教学的主动权。
(3)课堂组织
教师授课要组织课堂,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争取主动,合理展示多媒体的优势,把握住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切换的最佳时机,探索适应多媒体教学的授课速度。
(4)教与学的整合与优化
利用电子课件信息量大、教学内容呈现立体化和交互界面友善的特点及教师授课速度的可控性,将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如“微波技术”课程中的圆图部分,本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圆图中的等反射系数圆方程、阻抗圆图方程、导纳圆图方程,给合多媒体手段将各种圆图在计算机上实现。实现的途径有两条:第一,根据相应的数学公式直接编制程序,给定参数后,直接得到结果,但这种方法没有对圆图进行操作,无法理解圆图的基本特点;第二,应用高级语言将圆图绘入计算机,在计算机上直接对圆图进行操作,每一步操作会在屏幕上显示相应的结果,这种方法既方便又能使学生彻底理解圆图的基本特点,巩固所学的概念。
(二)计算式辅助设计和《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整合模式
在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中,涉及数学知识较多、公式冗长、计算烦琐,而且经常还要用到多种特殊函数,因此常常借助于计算机,这样不仅可以省时、省力,而且比较直观、形象,如C、C++、Fortran、Pascal和Basic都成为微波技术与天线中计算机辅助分析、辅助设计、辅助计算的工具,还有一些专用的程序和工具如Matlab,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IE3D等软件在微波技术与天线中起到手工无法代替的作用。在天线优化设计中,由于天线的一些参数如天线增益与工作带宽,主瓣宽度与旁瓣电平往往是相互矛盾的,用计算机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另外,我们在研究传输线理论时,常用SMITH圆图理论,传统做法是手工作图法进行传输线上的阻抗与反射系数的换算以及进行阻抗匹配,现在,传输线问题也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计算,采用计算机求解,能做到准确、快捷;并且还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示圆图的动态求解过程,比较形象、直观。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将课程中较复杂,难以理解的形象、直观化,有利于提高教质量。
二、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
以应用为主线和重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无论从教的角度讲,还是从学的角度听,都感到非常枯燥。以应用为主线和重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是努力改变理论教学的枯燥性,使其向实践的生动性贴近,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首先,课前准备内容的精心设计,通常意义上的课前准备是指在开课前,教师和教研室应当进行诸如:教学实施方案制定、教案准备、集体备课、教具和课件准备、课前试讲和练讲、学生情况了解等一系列的活动。实际上,教学是一个双向行为,必须双方互动,学生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课前准备。如开课前,可以将“微波和天线及其应用”这样一个课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就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查阅资料,认真考虑、思考这一课题。一方面可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扩展知识面,培养学员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此时还不了解课程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因此教师除了进行通常意义上的课前准备外,还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课前准备内容。其次、引言内容的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引言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突出以应用为重点的引言设计,是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
对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妥善处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学内容的精髓,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学生思维受阻,注意力分散,时间一长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造成学习障碍,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而一定要加强对教材内容体系的把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综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妥善处理重点和难点。
实践性教学是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而必须积极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巩固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
一是坚持习题课教学。习题课是一种最传统、最方便、最易行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坚持讲练结合,合理安排习题课的实施时机和时间,精心设计好每一次习题课内容和形式,将会使学员在习题课上获得较好的实践与锻炼机会。
二是加强实验课教学。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很强,因此实验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如进行驻波测量、波导波长的测量、衰减的测量、波导测量线的调整等内容的实验课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形象、生动的现象,透过现象找本质,寻找本质的理论基础,解决实验课中意外发生的实际问题,不仅增加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激发了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三是增设工程实践环节。教学中发现,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常对理论的应用性质疑,遇到实际问题时又无从下手。例如,给出一个实际的雷达信号测量的工程问题,由学生查阅资料,设计测量和调理电路,使电路满足给定的要求。实践证明,通过增设工程实践环节,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应用能力,有效提高学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教学内容,通过教师对案例材料的介绍、引导、提示,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案例思考题,找出涉及的问题,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案例教学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练,到实践中干”。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力求案例内容的真实性和新颖性、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强调以理务实、要注重与理论的学习和教授相结合。
总之,合理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精心设计上课内容和加强实践教学会使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参考文献:
1、刘学观,郭辉萍.微波技术与天线[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顾洪军,郭颖,薛顶柱.基于Matlab的旋转抛物面天线几种特性的仿真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
在线课程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单元 设计 实施 学生 教师
中职学校课程改革以“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为引领,已经取得了点上的初步效果,对中职学校课程开发理念、课程开发实施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根本性的转变作用。但我们从调查了解到,广西实施“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学校还不多,对教师微观教学改革还不能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认为:从“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改革入手,可以推动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进程,也是教师树立课程改革理念、转变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设计艺术的有效措施。
一、对“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理解
课程单元教学是从宏观转为微观的一种教学模式。但很多教师都存在一个相同的问题,就是如何定义课程单元。什么是课程的一个“单元”?单元,可以是项目的一个部分,可以是章节中的一个单元,可以是学习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中,可以把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划分成多个小任务,每个小任务就是一个单元。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要结合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把现代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落实到课程教学设计中去,“学中做,做中学”;同时注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交流,帮助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生成新知识体系。
二、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课程单元教学是以能力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课程单元能力目标设计
整个课程设计要围绕能力目标进行,教师要明确课程单元的能力要求。能力要求来源于岗位专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要求。根据这些能力要求设计本课程单元能力目标。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课程是经过企业、行业调研获取的一个学习领域课程,要求学生能够按国家、企业、行业等技术规范,通过小组沟通协作,对设备进行安装与维修等。在学校课程单元能力目标中,根据学生培养层次不同,依据岗位工作要求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从技术能力、知识能力和情感素质能力等不同层次的设计实现培养目标。
2.课程单元能力训练内容设计
在明确课程单元能力目标后,教师要设计能力训练过程。一个课程单元有时用一个大任务贯穿会觉得有些单薄,它可以由几个小任务支撑。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各小组学生在进行每一个小任务时以小组的形式完成收集信息、制作计划、确定方案、现场实施、质量评估、总结汇报六大环节。以三相异步电动机故障检修课程为例,课程单元可以分成分析电动机故障现象原因、制定电动机故障检修方案、确定电动机故障检修方案、现场检修、电动机故障检修评估、学生学结汇报。在制定电动机故障检修方案单元中,可以分成了解不同类型电动机的结构、电动机拆卸流程、故障检修工艺三个小任务。课程单元能力训练设计主要是使学生通过训练能够达到培养的目标。
3.课程单元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教学能力目标和训练内容主导教学方法引导学习方法。我们认真分析课程单元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多以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电气控制线路安装与检修等安装维修类课程为主,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我们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引导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技术实验法等。以三相异步电动机课程的故障检修单元为例,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来开展教学。学生通过扮演客户、业务部主管、维修工、观察员等角色,了解真实职业活动的整个流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教师主要负责过程监控,要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工作能力等。
三、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下面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11机电4班的简单机械设备安装与维修课程中10kW控水泵线路故障检修单元为例,说明课程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课前准备
(1)明确教学能力目标。从能力目标考虑,学生通过本次课能够对线路原理进行分析,能够使用测量仪表检测线路故障点,能够采用正确维修方法对线路故障进行修复。从情感素质目标考虑,培养学生沟通协作能力、分析表达能力、安全操作能力及评价能力等。
(2)能力训练设计过程。以任务带动课堂教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设定三个学习活动:
①10kW控水泵电气控制线路工作原理分析。
②10kW控水泵电气控制线路故障检修工艺流程制作。
③10kW控水泵电气控制线路故障检修。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简单电气线路安装与维修课题,具备一定的电路分析和故障检修能力,但不够系统,不够熟练。10kW水泵控制线路是新课题,要求学生能够自行分析线路工作原理和故障现象,并采用正确的故障检修方法排除和恢复线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本课程将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开展教学。同时设计多元评价表格,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及教师点评的方式,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课中活动
(1)案例导入。10kW供水泵电气控制线路在现场调试过程中,发现水泵无法启动。以这样的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能力训练活动开展。
活动一: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线路工作原理,并分派小组代表对控制线路工作原理提出自己和小组成员的想法。
活动二: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故障现象、制作故障检修工艺流程、展示(比较)故障检修工艺流程、完善故障检修工艺流程。
活动三:要求学生根据故障检修工艺流程对10kW水泵控制线路进行故障排除。排除故障后,要进行工作总结和汇报。
整个学习活动,均遵循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资讯、计划、决策、实施、监控、评估和反馈等六大环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特点。课程开展过程使用了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讨论法、启发法、展示法、技术实验法等教学手段,并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标。
(3)学习成果评价。小组学结汇报包括小组分工、任务实施过程、任务完成质量、学习收获、是否达到学习目标、不足、改正方法以及今后努力方向。
学习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三方,主要从工作态度、学习能力、沟通协作、学习成果、个人能力、安全作业、6S管理七个方面进行考核,如果三方评价分数差距过大,应找学生进行座谈,寻找问题所在。
3.课后反思
采用课程单元教学使学习任务更加具体化,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方法多样化、戏剧化。对照教学目标,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个人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志群.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J].职教论坛,2008(1).
[2]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姜大源,吴伞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在线课程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1.1网络课程的基本涵义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2000)中提出: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J。从这个定义看出,网络课程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即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及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或网络教学平台。其中,教学内容是以提供教学资源为主,网络教学平台是以提供网络教学交流环境和学习工具为主,都是网络课程构建的重点和难点J。
1.2编程类网络课程特点
不同类型的课程本身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开发网络课程时必须考虑的。通过研究计算机编程类课程,我们认为,编程类网络课程具有以下特点:①编程本身是一种技能,应该引导学生快速入门,掌握编程的基本过程;②上机实验操作很重要;③可以导入编程案例引导教学,不断让学生掌握从简单到复杂的案例;④需要随时介绍一些计算机程序编制的技巧;⑤有国家及省级等考试大纲和考题作为部分学习指引;⑥因为编程用到大量的英文单词,所以能够以英语单词作为关键词制作索引;⑦网上资源丰富、学习网站较多,可以向学生推荐j。
2编程类网络课程结构构建
网络课程的结构存在共性,其构建应该符合网络课程的自身特征,同时不同的网络课程的结构根据其特征又有所不同。由于参加网络学习的学生一般都是以自主学习为主,因此该网络课程的构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创设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协作学习为辅的学习情境。在该网络课程的构建中,我们根据编程类的网络课程的特点,合理编排课程结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各种学习支持以及文本、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学习资源以供学生学习与参考。在“在线测试与自动评判”模块的设计中,运用了自我反馈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并自动反馈评价结果。
该网络课程的结构构建包括:
2.1课程信息主要包括了课程简介、课程特色、课程沿革、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核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2.2学习导航
主要是引导学生怎么利用该网络课程J。
2.3初学入门
通过六个步骤帮助学生快速入门,掌握编程的基本过程,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能够尽快地上机进行操作实践,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2.4课程学习
课程学习模块主要包括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两部分。网络课程的主要内容,按照章节排布、顺序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有较好的知识结构、导航结构。
课程资源分课件资源、音频资源、课程录像,课程资源可下载也可以网上点播。
2.5案例学习
案例学习根据难易程度分为简单案例学习和复杂案例学习。简单案例学部分是安排在各章节的学习过程中。例如:用一元二次方程求解、评委评分、排序等几个重要编程案例引导教学。复杂案例学习是在完成相关联的章节或整个课程学习之后,试图让学生编制应用程序的框架结构。例如:用专家系统外壳、麻将对牌游戏、超市收费系统等几个大中型程序的编制深入引导教学。
2.6学习支持
编程类网络课程的学习支持主要包括关键词汇-5J、参考资料、等级考试。
2.7实验操作
实验操作部分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大纲、课程实验指导书、课程实验报告、课程实验成果、课程实验部分样本、资料,给出常用工具、材料、要求。
2.8在线测试与自动评判
练习和测试模块主要包括了在线练习测试和可以下载的测试试题以及对应的答案J。这个模块的功能是能实现程序的自动评判,也就是说,当学生在线编好了程序,点击提交的时候,系统能对程序做出判断。
2.9互动学习
互动学习主要是通过师生聊天室、电子邮件、答题集锦和BBS方式来实现师生的互动交流学习,从而解答学生的疑问,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3编程类网络课程重点内容剖析
3.1初学入门通过
深入到在校学生的《程序设计(VB)》学习课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发现学生在VB学习课程进行到一半时,大部分学生对VB程序设计的理念还不了解,在实验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地照抄教师的程序代码段,并不了解其意思。
因此,在VB学习开始时,引导学生快速地对VB的整体编程思想进行大概的了解和感知是非常必要的。在本研究中,为了让初学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VB编程界面、编程思想、实际的编程操作和控件有系统和大概的了解,为以后的VB学习打下铺垫,我们精心设计了快速入门的6个步骤来引领初学者入门。六步骤如下:①打开VB编程软件;②添加控件和调整属性;③反应代码编制;④逻辑程序设计;⑤明确理解VB的核心机制;⑥存盘和退出。
VB的编程环境是图形化的界面,首先要将其打开,才能进行其他操作;控件是VB编程的必要组成,添加控件是VB编程的基础;添加控件以后,要让控件实现程序的功能,就必须进行代码的编制以及逻辑程序的设计;当我们完成了程序设计,接下来就是对编程的成果进行存盘和退出了。这6个步骤,从界面的打开到简单程序的编写,以及存盘的整个流程设计,既简单又完整地体现了整个VB编程流程,学生就可以对VB编程有初步的认识,进而可以通过这6个步骤的反复操练和理解,了解VB编程的内涵,对以后的学习也就有了方向。将这6个第25卷第5期钟琼等.计算机编程类网络课程构建研究491步骤的设计用动画的形式体现出来,能够为学生起到真正的引导入门作用。
3.2案例学习模块
案例学习模块包括简单案例学习和复杂案例学习,主要是运用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编程的重要技术、技巧和规划能力。简单案例学习运用于各个章节的学习中,以促进学生对各个章节内容的掌握和提高。
复杂案例学习部分主要是在VB各个章节的学习课程结束后安排的综合案例分析,以加深学生对VB编程的整体把握,提高学生的编程应用能力。案例学习模块的设计包括:案例的选择、案例的分析、案例的常见问题。
3.2.1案例的选择案例选择主要包括案例内容和案例难易程度的选择。案例难易程度的选择一般遵从由易到难的原则。简单案例的选择必须和各个章节的内容相对应。比如在设计“分支判断结构”一章中的案例学习时,可以设计出租车计价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等。在设计“循环结构”的案例中,可以设计排序、求1到n的阶乘之和等案例。复杂案例的选择就要从整体上来把握,这种案例的内容须涉及到VB中的大部分内容以及常见控件的应用,是一个大综合,拟设计实现一个小应用或者一个小游戏,如设计麻将对牌游戏、超市收费系统等。
3.2.2案例的分析案例分析主要包括:界面设计、控件编程、逻辑结构设计、对象和事件分析。
界面设计。界面设计是对整个VB程序的界面设计,特别是对于复杂案例,界面的整体框架设计和布局尤为重要。界面的设计涉及到窗体属性的修改、控件的选择和添加,以及控件属性的修改和界面布局的设计。比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案例中,该案例主要涉及a、b、C三个参数的输入和x1、】【2的结果输出,以及计算的实现。输入的内容用TextBox来呈现,输出的内容用Label来呈现,计算用Command按钮来实现。因此主要界面设计如图l所示。
逻辑结构。逻辑结构的设计也即程序的逻辑编程,通过分析程序的功能及逻辑结构,决定程序的逻辑结构编程。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是典型的分支判断结构案例,其具体的逻辑结构为:当b2-4ac<0时,方程无实数根;当b_4ac=0时,方程有且只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b-4ac>0时,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对象和事件分析。分析程序中的有关对象
件,比如说窗体事件、鼠标事件等等。在“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案例中主要涉及鼠标的Click事件:单击“计算”按钮事件和单击“清除”按钮事件。前者实现计算操作,根据输入参数不同,输出不同的结果,方程无实数根时弹出MsgBOX对话框,提示“该方程无实数根”,当方程有实数根时,输出x1和)【2的值。
单击“清除”按钮,将所有输入和输出的值清空。
控件编程。控件编程是把控件和程序结合起来,通过编写相应的代码,实现控件的操作。在“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案例中,根据逻辑结构、对象事件分析,编写实现“计算”和“清除”的相应代码以实现相应的功能。
3.2.3案例常见问题案例常见问题部分,列举了本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参考答案。根据调查了解,在“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案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遇到的问题如下:①变量未定义;②xl、x2没有输出值,要将x1、】【2的值赋给相应的Labe1.Caption,才能有相应的输出值;③当a值为空或为0时,单击“计算”按钮会出错,需要在程序中的ifelse条件中加入“a<>0”。
3.3在线测试与自动评判
根据自我反馈的教学设计策略,该模块在学生学习完一个单元或整体内容时,分别设计了与之相应的单元测试题和综合测试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并且通过相关网络课程设计技术的运用,当学生提交测试题时,实现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自动的评判,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评判的结果。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和改进。
在线测试与自动评判模块的主要结构建构如图2所示。
在线测试与自动评判模块的用户管理部分主要
分为学生用户和管理员用户。学生用户的权限部分包括:选题、测试、提交答案。管理员用户的权限主要包括:试题库管理和学生信息管理。
在线测试与自动评判子系统功能的整体设计包括:题库设计、选题设计、自动评判设计。
题库设计。根据题型不同,题库设计分为3个子库:选择题题库、填空题题库、程序设计题题库l8J。管理员可以通过试题库管理对题库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等操作。
在线课程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一、VOCSCUM课程模式
VOCSCUM(Vocational Competency Systematized Curriculum)课程及课程开发方法,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组织国内众多高职教育专家,在已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及其开发方式,尤其是澳大利亚和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研制出的一套全新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及其开发方法。此课程模式是一个能力本位的实践课程模式,它提出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学习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和培养方案设计五个步骤。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分析
为了用先进的VOCSCUM课程模式开发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对现行的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分析的结果是现行的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开发从根本上属于学科中心型模式。(2)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3)课程结构比较单一。(4)现行实施方案的课程没有采用学分制管理。(5)现行实施方案的教学计划把证书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但和社会结合不够紧密。(6)现行实施方案的教学计划考虑了产学结合及“定单教育”,但力度尚显不足。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课程模式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问题,必须对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只有采用适合高职特性的课程模式,才有可能引入学分制,实现课程的弹性;才能把课程和职业很好地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
三、VOCSCUM模式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方案
用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进行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方案设计,主要是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专业设置论证。主要是聘请行业专家进行专业的可行性论证,以确定准确的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专业职业―学习分析。主要目标是确定专业的职业目标以及与职业目标相对应的职业能力。基本方法是职业能力通过行动领域的专业任务来完成,专业任务则转化成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每一单项职业能力所需知识和课程又以学习链路的形式展示出来。
3.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分析。这主要是在专业职业――学习分析的基础上,将各单项职业能力和职业延展能力分析的结果合成,形成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这一结构框架体现出了横向上职业能力培养的递进过程,以及纵向上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链路。要求既要有能力培养的递进式层次阶段,也要有能力培养的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证书培训课程的明确区分。
4.单元课程设计。这主要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整体职业能力――学习结构框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单元课程设计。
5.培养方案设计。用VOCSCUM课程开发方法开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从事机电设备、自动化设备和生产线的运行、维护、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毕业生重点掌握机械、电工与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典型机电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具有机电自动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具有一般机械加工的操作能力和编制简单零件工艺规程的能力;具有简单机电设备改装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取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3)职业目标与就业选择:主要就业岗位:机电设备应用工程师、机加工段长。次要就业岗位:机电产品营销员、机电设备的操作、机加工工艺员、企业管理。(4)专业人才培养能力体系。(5)培养方案的框架体系。(6)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7)主要课程介绍。
四、结论
VOCSCUM模式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方案具有如下特色:
1.课程模式贯穿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首先,在开办专业之初,根据地方发展需要确定专业人才需求,进行培养目标定位与专业方案设计;聘请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可行性论证。其次,在进行专业职业――学习分析的制定时,始终体现出就业导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为机电设备应用工程师和机加工段长,这是在大量职业调查、市场分析和生源市场调查后确定下来的,这一定位比较明确、准确。
2.课程模式突破了学科范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课程设置方面坚持了“压缩公共基础课,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注重操作实践课程,拓宽急需知识课程”的培养原则,改变了过去按学科体系教学造成的知识结构的分割,避免了课程之间的内容脱节与重复,突出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除了少量通识课程以外,大多数课程采用了更适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中心”课程范型、“训练中心”课程范型、“项目中心”课程范型以及“培养中心”课程范型。特别是以掌握专门技术和培养专项能力为主的“训练中心”课程范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整合,包括理论课程的整合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一体化的整合。课程整合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即根据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将传统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组合和综合,以及依据理论与实践课程一体化整合要求,对机电设备的拆装、维护,机加工段长培训等课程实现理论教学、实训一体化整合。
4.课程结构设计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两个不断线,实现能力培养的递进性和渐进性。主要是专业知识学习不断线和专业专门技术能力培养不断线。
5.培养方案中纳入了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制度。
在线课程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计量经济学论文4000字(一):“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前沿的信息技术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成了必然趋势。因此,本研究以《计量经济学》课程为切入点,总结出该课程目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模式传统以及考核方式不合理的问题,并针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优化方案。
关键词:“互联网+”;《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
中圖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25.060
0引言
“互联网+”理念早在2012年就被提出,在2015年“互联网+”作为一项行动计划正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意在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的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高等教育作为传统的行业之一,本就具有开放包容的环境,“互联网+”的引入是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现教育双向互动、实时互动的模式,推动高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帮助高校打造更科学、合理行业生态。“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核心在于创新,真正做到以学生核心。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经济学方法论。在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解读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揭示经济规律,并利用经验数据检验经济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我国经济学界的认可,并在各大高校推广普及。在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在第一次会议上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此后各大高校广泛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
1目前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时量不足。《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主要讲授经典和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以经济理论为导向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既要求学生学好经济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熟练运动计量经济模型方法分析经济关系,大概需要70个课时。但经过调查发现,国内各大高校安排的课时普遍偏少,在所有985高校中,北京大学课时最高,设置6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计量课时设置更少,如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本科计量教学课时平均仅为48学时。课时量的限制给学生学习该课程带来重大阻碍。
其次,课程衔接困难。《计量经济学》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数学三方面基础。经调查发现,经济学理论作为经济学专业的基本课程,各大高校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经济理论基础知识是比较重视的;而数理统计作为《计量经济学》建模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系统的训练能更好的理解一些统计指标、数据的收集、计算方法,更能深入的、全面的解释经济问题的一些数量关系,为今后写课程论文或毕业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部分高校在数学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如《概率与数理统计》这门课,在大多数经济学专业的学习中,侧重讲解概率部分的知识,对数理统计知识讲解甚少;再如《线性代数》这门课,各大高校在该课程中讲授矩阵及其特点,并未将其与多元回归的分析相结合,以至于大多数学生没法将其与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很好的融合。因此,教师在《计量经济学》课上得花时间讲解有关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大量减少对《计量经济学》的授课内容。《计量经济学》对数学基础要求比较高,各大高校的基础数学课程教授内容过于简单,与经济学结合不够紧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难度。
1.2教学模式传统
其一,课堂教学常以教师讲授为主。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存在大量的模型和公式,这种单一传送知识的授课方式,会在短时间把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从而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并且会让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热情低、依赖性强,学生也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学习效果差。
其二,重理论轻实践。受课时量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中主要针对重点理论知识所有侧重的阐述说明,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重要理论知识。《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需要学生掌握从选择研究的经济问题、构建模型、到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这些过程。因此,对本科生而言,要学会利用《计量经济学》这门工具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而不是只了解理论知识。
1.3考核方式不科学
大多数高校对《计量经济学》考核,70%-80%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难以测试出学生是否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在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标是定位在既能掌握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能构建理论模型,并利用经验数据进行检验、修正,还要求对估计结果进行合理的经济解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而期末考试只能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不能测试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互联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路径
基于《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互联网+”的特性,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促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1改善《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
首先,合理安排学时。自克莱因教授等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到北京举办《计量经济学》讲学班后,计量经济学在我国开始普及并得到广泛应用。李子奈(2005)提出本科阶段至少要掌握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经典模型的基本应用,并适当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在本科阶段需要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学会熟练运用经典的计量经济模型,所学的内容较多。但是从调查的资料看,目前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难以保证基本理论与方法的讲授,更无暇顾及学生应用的指导。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一些课时,保证基本教学所需。
其次,加强相关课程的衔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等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建模、数据处理,而且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没有扎实的统计学和数学的基础知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方法的掌握会很困难。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经济类的招生不分文理,相对而言,文科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需要花费更多的课时。因此,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学时无法达到理想数量时,应加强数理统计的教学,并在课程内结合经济现象进行基础的经济数量分析,提升学生对经济数据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为《计量经济学》打下夯实的基础。
2.2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优势,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反复学习课程内容。在开课初期,教师针对导论和一元、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章节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初级理论知识。然后利用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开设“超星学习通”,将前沿的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营造“互联网+”的教学环境,让课堂更加多样化。具体每节课安排如下:首先,提前把每章的重要知识点、拓展学习材料以文档、视频等形式放在“学习通”上,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其次,课中学习讨论,课堂上教师可利用专题和讨论等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发言、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四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最后,教师可利用“超星学习通”布置课后作业,针对任务点设置练习题和小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懂的知识点,学生可反复观看视频及学习材料,还可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和教师实时互动,增加教师和学生互动时间,从而使得学生更有效率的完成测验。
其次,还应优化实验教学。课时量的限制使大多数高校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应当将《计量经济学》理论内容与专业案例相结合,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建立线上案例教学库,案例以我国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为主,比如将热议的话题转为案例分析,将这些案例与每一章知识点紧密结合,并适当引导学生在案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另外,教师采用启发式教育形式,引导学生从选题开始,选择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践调查、收集数据、建立模型最终形成学术论文,让学生真正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分析现实的经济问题,将教学成果转化为科研成果。
2.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过程化多维考核制度。“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一方面扩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增加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提问或上机演示,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分,避免搭便车现象。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包括“超星学习通”上的学习、阶段性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综合考核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时间相结合的能力。最终成绩可设置成:平时表现(10%)+实验报告(20%)+课程论文(20%)+期末成绩(50%)。其中,平时表现包括“超星学习通”上课程视频的学习、发布的小节作业以及签到;实验报告布置两个综合性的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建立理论模型、收集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完成建立经典模型和非经典模型的全过程;课程论文按学术论文的要求,考察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可采用师生互动评价法,学生自评(30%)+教师评价(30%)+同学互评(40%),从而强化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充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4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教学理念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为《计量经济学》教学提供了新思路,让教师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互联网+”的背景下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其知识视野,并有效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计量经济学》教学优化可以让学生能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實践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的任课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的前沿信息技术,探讨“互联网+”与《计量经济学》教学整合的有效方法,促进该课程教学的最优化,从本质上改善教学效果。
计量经济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评价论文
摘要:文章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266名在校就读本科大学生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项目问卷为数据来源,对基于金课理念的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进行评价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2.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能达到较好效果,但仍有近4%的大学生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3.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相结合的认可度均较高。课程建设以后改进的方向:应进一步优化线上教学方式,将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对计量经济学教材进行修订,并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
关键词:金课;混合;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2-0055-04
一、概述
“打造金课,杜绝水课”正成为近年来中国大学教育的新的教学理念,金课要求课程内容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而把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和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相结合,其主要实践方式就是将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由此引发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国内教育界一些文献基于金课理念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陆恩(2024)在金课视角下对高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考察;张熙悦和王怀祖(2024)以《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为例,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对“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汪芳等(2024)基于在線开放课程建设,对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效果评价研究,指出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在线课程平台等四个层面实施联动,每个层面都要依据自身的核心目标加以改进;杨学坤(2024)基于线下“金课”建设联动机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体验式教学改革的模式、思路与实施方案;钱琼(2024)基于金课视角,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成为各经济类院校必开设的重要的应用经济类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马越越(2024)、赵海涛(2024)和张敏(2024)对高等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以教学型的“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于2012年6月重点课程建设结项,2012年11月计量经济学试题库建设完成,2013年精品课程建设结项,2024年6月教材《计量经济学》编写完成,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024年又获得校一流本科在线金课建设立项。计量经济学课程正一步一个脚印建设完善,我们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于2024年12月启动了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大学生评价调查项目,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评价,从而作为先行者在提高和改善“二本”院校的金课改革教学工作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开展研究:
1.本课程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线上全面使用学习通APP进行网络教学,网络签到,网络课堂测验等内容,并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供师生使用,线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将课程计量模型设计和实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为每堂课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幻灯片,并配合案例及计量教学支持软件操作演示。我们将对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从大学生角度进行考察。
2.对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从大学生角度进行综合考察。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问卷设计,第三部分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第四部分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五部分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
二、问卷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问卷,基于个人基本信息,对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调查。问卷设计的具体内容如下: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户籍、年级、所在学院、目前担任职务、目前的学分绩点在班级排名、每月生活费);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对课程教学资源评价(教程、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对课程教学方法评价(已有项目、未开发项目、课后作业、实验课程);对课程考核方法评价(平时成绩、总评成绩、期中考试难度、线上期中考试);对课程实践创新评价(课程案例、实验项目、学生科创项目积极性、计量建模型知识作为一项工具对分析事物帮助性)。
数据来源于我们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使用问卷星对266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66份。
三、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
此问卷填写成员半数以上为在校大三本科学生,这是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开设,需要学生先修相关的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相关课程。样本大学生中,34%担任班长、班委和学生会部长等职务,绩点在前20%的学生比例为47.37%,约半数来自于一线城市(具体参考19年城市类型划分),90%月生活费在3000元以内。
四、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设计(见表2)
从教学设计的五个方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来看,大学生的认可度均在94%以上,说明计量经济学现在的教学设计对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基本合适的,能够满足线上教学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要求。其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认可度更高。
(二)教学方法(见表3、表4)
现在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教学方式是采用超星公司的学习通APP,进行学习通签到、学习通ppt演示、学习通测验、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和线上视频课前预习,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近乎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并对学业起到积极帮助效果。计量经济学的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我们还没有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仍为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认可度也较高,但大学生对其评价认为帮助不大的比例是要高于线上教学方法,说明对于线上教学方法大部分大学生是持欢迎和认可态度的,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国内教育界打造金课,进行线上教学方式改革是受大学生欢迎和支持的,也是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强、优化线上教学方式的动力。
五、教学资源、课程考核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资源(见表5)
当前的教学资源已经全电子化,并已上传至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教材、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能达到较好效果,但在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仍有近4%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课程教学团队需重点对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仔细进行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是我校自己主编的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已在国内大学使用一年多,我们准备依据教材在校内外使用中教师和大学生反馈的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计划在2024年9月出版教材第二版,并计划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认可度。
(二)课程考核(见表6)
對于课程考核,平时成绩考核方法为考勤、作业、实验报告与期中成绩各占25%,总评成绩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认可度高达近99%,我们将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逐步完善线上教学。
(三)实践创新(见表7)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一门课,近85%的参与调研大学生认为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可以有效结合,而认可度约为99%,说明课程案例和实验项目对大学生使用计量建模型知识分析事物有较大帮助,也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科创项目的兴趣。
六、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