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计1558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63分钟。
在线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波技术与天线;教学教改;教学模式
《微波技术与天线》是工科通信工程和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波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其讲授的内容涵盖了微波技术与天线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信息量大。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微波研究、微波通信工程设计和微波电路设计,微波通信设备的运行维护与研发制造等工作打下了基础,并且《微波技术与天线》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如《移动通讯》等的重要基础,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涉及到电磁场理论和微波网络系统以及天线技术,内容比较广泛,理论性很强,所用的基础知识如物理学、高等数学的知识比较多,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数理基础,是电子和通信专业所学课程比较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复杂而抽象、分析方法多、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觉难于理解和掌握,因而掌握不好、领会不深、理解不透。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针对该课程的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构建多媒体手段,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整合模式
(一)多媒体融入《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模式的原则和实施
1、突出主体性以及独立性与相互作用性统一原则
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大纲的制定、电子课件的制作、纸质教案的编写、教学过程的组织中,教师是主体,教师主体的作用体现在投入更多的精力,做好服务于学生的准备。在课堂教学阶段,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角色要发生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获取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得到的。
2、多媒体和《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的整合实施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阶段,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学教案,进行教学组织。一是教学教案。教学教案包括纸质教案和电子课件。编写教案与制作电子课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经验,认真分析课程内容的特点,明确最适宜采用多媒体手段的教学内容。就“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而言,适合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内容如下:传输线的基本理论:行波的瞬时分布及振幅分布,长线终端短路、开路、接负载时电压、电流及阻抗的分布,长线终端接一般负载阻抗时沿线电压、电流及阻抗分布,端接任意负载时均匀有耗长线上电压、电流及阻抗分布,圆图;波导理论:几种常用的微波传输系统,从平行双线至矩形波导的演化过程,波导模式中的场分量变化规律、电磁场结构透视图、波导壁上的电流分布图,微带传输线中微带的色散效应和高次模式的影响,微带传输线中带状线,微波传输线中激励与激励装置;微波元件:一端口元件中的短路活塞、匹配负载、失配负载,二端口元件中的连接元件、匹配元件、衰减与相移元件、波形变换元件、滤波元件,三端口分路/合成元件,四端口元件中的双T和魔T接头、定向耦合器、平行耦合带线定向耦合器;微波铁氧体元件中的隔离器;谐振器:各种微波谐振腔结构,矩形腔、圆柱腔各谐振模式的场分布图,圆柱腔的谐振模式图,同轴谐振腔,环形腔,微带谐振腔,介质谐振腔,谐振腔的耦合与耦合装置,谐振腔的等效电路;天线:基本振子幅射,线天线,面天线;微波应用系统。根据教学大纲,对不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要写出纸质教案,按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对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要制成电子课件。一些较复杂的图形和实验,应能在电子课件中得到很好的反映。
(2)教学组织
在教学实施前,还要做一些案头准备工作,把授课内容的提纲写下来,理清头绪,做好两种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平滑衔接的准备工作,使得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以掌握教学的主动权。
(3)课堂组织
教师授课要组织课堂,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争取主动,合理展示多媒体的优势,把握住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切换的最佳时机,探索适应多媒体教学的授课速度。
(4)教与学的整合与优化
利用电子课件信息量大、教学内容呈现立体化和交互界面友善的特点及教师授课速度的可控性,将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如“微波技术”课程中的圆图部分,本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圆图中的等反射系数圆方程、阻抗圆图方程、导纳圆图方程,给合多媒体手段将各种圆图在计算机上实现。实现的途径有两条:第一,根据相应的数学公式直接编制程序,给定参数后,直接得到结果,但这种方法没有对圆图进行操作,无法理解圆图的基本特点;第二,应用高级语言将圆图绘入计算机,在计算机上直接对圆图进行操作,每一步操作会在屏幕上显示相应的结果,这种方法既方便又能使学生彻底理解圆图的基本特点,巩固所学的概念。
(二)计算式辅助设计和《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整合模式
在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中,涉及数学知识较多、公式冗长、计算烦琐,而且经常还要用到多种特殊函数,因此常常借助于计算机,这样不仅可以省时、省力,而且比较直观、形象,如C、C++、Fortran、Pascal和Basic都成为微波技术与天线中计算机辅助分析、辅助设计、辅助计算的工具,还有一些专用的程序和工具如Matlab,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IE3D等软件在微波技术与天线中起到手工无法代替的作用。在天线优化设计中,由于天线的一些参数如天线增益与工作带宽,主瓣宽度与旁瓣电平往往是相互矛盾的,用计算机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另外,我们在研究传输线理论时,常用SMITH圆图理论,传统做法是手工作图法进行传输线上的阻抗与反射系数的换算以及进行阻抗匹配,现在,传输线问题也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计算,采用计算机求解,能做到准确、快捷;并且还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示圆图的动态求解过程,比较形象、直观。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将课程中较复杂,难以理解的形象、直观化,有利于提高教质量。
二、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
以应用为主线和重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无论从教的角度讲,还是从学的角度听,都感到非常枯燥。以应用为主线和重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是努力改变理论教学的枯燥性,使其向实践的生动性贴近,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首先,课前准备内容的精心设计,通常意义上的课前准备是指在开课前,教师和教研室应当进行诸如:教学实施方案制定、教案准备、集体备课、教具和课件准备、课前试讲和练讲、学生情况了解等一系列的活动。实际上,教学是一个双向行为,必须双方互动,学生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课前准备。如开课前,可以将“微波和天线及其应用”这样一个课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就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查阅资料,认真考虑、思考这一课题。一方面可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扩展知识面,培养学员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此时还不了解课程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因此教师除了进行通常意义上的课前准备外,还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课前准备内容。其次、引言内容的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引言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突出以应用为重点的引言设计,是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
对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妥善处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学内容的精髓,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学生思维受阻,注意力分散,时间一长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造成学习障碍,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而一定要加强对教材内容体系的把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综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妥善处理重点和难点。
实践性教学是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而必须积极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巩固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
一是坚持习题课教学。习题课是一种最传统、最方便、最易行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坚持讲练结合,合理安排习题课的实施时机和时间,精心设计好每一次习题课内容和形式,将会使学员在习题课上获得较好的实践与锻炼机会。
二是加强实验课教学。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很强,因此实验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如进行驻波测量、波导波长的测量、衰减的测量、波导测量线的调整等内容的实验课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形象、生动的现象,透过现象找本质,寻找本质的理论基础,解决实验课中意外发生的实际问题,不仅增加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激发了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三是增设工程实践环节。教学中发现,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常对理论的应用性质疑,遇到实际问题时又无从下手。例如,给出一个实际的雷达信号测量的工程问题,由学生查阅资料,设计测量和调理电路,使电路满足给定的要求。实践证明,通过增设工程实践环节,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应用能力,有效提高学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教学内容,通过教师对案例材料的介绍、引导、提示,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案例思考题,找出涉及的问题,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案例教学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练,到实践中干”。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力求案例内容的真实性和新颖性、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强调以理务实、要注重与理论的学习和教授相结合。
总之,合理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精心设计上课内容和加强实践教学会使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参考文献:
1、刘学观,郭辉萍.微波技术与天线[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顾洪军,郭颖,薛顶柱.基于Matlab的旋转抛物面天线几种特性的仿真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
在线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浙江工业大学 信息学院,浙江 杭州,310023)
摘 要:针对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建设方案,阐述如何搭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介绍该建设方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取得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 :C++语言;Ch交互式平台;项目式;案例;线上线下综合评价
0 引 言
程序设计课程是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基本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1]。C++语言不同于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基础必修课,重在培养学生基于计算思维求解问题的思想和能力[2],问题分析、建模和算法设计、实战编程的能力。C++语言功能强大、表达形式丰富、使用方便灵活、应用领域广泛,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将C++语言作为大学新生的程序设计入门语言,也将其作为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等课程的工具语言。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实战型课程,程序设计开发环境的选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3]、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和编程能力的评价体系[4],是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3个难题。选择合理有效的开发工具能使程序设计的学习事半功倍,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案例和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自主求解问题、学习新知识的动力,而客观的教学评价体系则让教与学相辅相成,设计一套教学研究方案从以上3个方面着手,积极做好学生逻辑思维、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内很多学者对于如何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如吴文虎教授提出的“理念先行”,就有效地解决了解题思路的问题;斯金纳提出了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效果的教学方法。针对如何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转化成“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后续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法,有研究型教学[5]、任务驱动式教学[6]、混合式教学[7]、抛锚式教学[8]、项目式教学[9]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传授知识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这些方法往往擅长从单个方面探究,缺乏一套完整的从开发平台、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为一体的课程教学研究,教学方案的效果有所局限。选择合适高效的程序设计开发平台,设计相应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案,并利用线上线下混合管理学生、评价教学成果,完成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是本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1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现状分析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前者主要以教师课堂教学PPT为中心展开基本概念、语法和规范的教学;后者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围绕知识点展开程序设计、编写和测试等上机实验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开发环境缺乏交互性。
传统的C++语言教学编译环境包括常用的C++语言程序的运行平台,有Turbo C++、Visual C++、Borland C++等,它们都是集成化的开发环境,要在这些平台上演示一个最简单的程序,如输出一行字符或求一个表达式的值,都必须写出完整的程序,这对初学者来说无疑使C++语言的上机复杂化,而初学者需要的是能够简单明了地直观看到运行结果,以便于理解。其次,这些平台都是编译性平台,虽然可在程序运行中设置断点或设置要查看程序运行过程中某些变量的变化情况,但对于初学者,无法提供直观的查看方式。
2)求知积极性没有被完全调动。
C++课程的授课对象通常是大一的新生,他们需要从高中阶段的被动式、高压式知识获取方式转变成大学开放式、自主式的知识发现,一方面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被动到主动的求知习惯,另外一方面,现有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点为导向的学习,即便有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分析问题和程序设计能力差。
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他们能够从有限的教材上获得典型的例题求解方法,但是没有办法从编者的角度,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抽象出应用问题的一般分析、分解、设计和求解方法。掌握了语法细节和规则,难以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逻辑思维、计算思维,乃至创新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而这些恰恰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核心和灵魂。
4)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实战能力弱。
一般高校安排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课时以理论课为主,上机实践课为辅。以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学院电信专业为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总学时64课时,其中理论48课时,上机16课时。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都是以课堂听课的形式获取知识,通过上机实践辅助程序设计和调试的过程,在大一阶段几乎没有接触到应用的机会,迫切需要从一开始接触程序语言就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
5)考核机制单一,无法全面评价学生能力。一般高校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考核主要基于两个方面:期末考试和上机实践的表现,其中期末考试题型多以客观题为主,上机实践题则是程序设计题为主,通常都是体现了所谓的关键知识,更多是典型例题的拓展题目,从知识点分布出发。个别院校有采用限定时间的上机程序设计评定,但这些方法都没有跟踪式的评价学生整个学习效果,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方案
总结教学现状,针对传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程序开发平台单一、课堂教学和实践上机环境脱节、课程评估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我们提出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建设方案,充分利用Ch解释平台的交互功能和内存透明管理,设计项目式教学方案,并设计线上线下结合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
2.1 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程序设计课程
Ch交互式平台已被多所高校采用,作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开发平台[9-10],我们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从基础认知阶段、中级理解阶段和高级设计阶段,基于Ch平台设计3个阶段的课程学习。图1是基于Ch平台的分阶段程序设计课程方案,分3个阶段,循序渐进推进课程教学:基于Ch交互式窗口开发平台的形象化教学、基于Ch Professional平台的理解强化教学和基于Ch IDE集成化编程环境的高级创新程序设计。
1)基于Ch交互式开展形象化基础教学。
学生一开始接触C++语言,避免被其繁杂的内存管理和指针操作难倒。我们基于Ch的强大交互能力,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如数组和指针的概率,单个语句键入后马上就可以得到结果进行验证。数组和指针的存储格式、访问方法和调用方式等都能够直观地显示给学生,体现了很好的交互式形象化教学。
2)基于交互性程序运行平台的综合程序设计。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法、基本结构和简单的算法设计编程实现,基于Ch professional平台设计典型应用的问题分解、程序设计和编写、测试。由于平台具有良好的调试界面和功能提示,学生在通过基础教学后,展开一定自主能力的上机实践成为很好的锻炼,professional平台的结果演示界面可以规范初学者的编程习惯,在基础教学的基础上进入巩固和综合应用程序设计阶段。
3)基于高级功能的综合案例开发。
充分发挥Ch平台的IDE集成开发环境和强大的图形图像处理功能,面向学生的课外科技竞赛和就业方向,结合课程的进度,在讲授课程前先设计、选择一套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联、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功能相对完整的案例程序;然后根据每次的讲授内容,将案例分割设计成多个具体且相对简单的实例程序分析讲解。对应案例利用Ch平台实现和演示,进度符合课程安排,便于学生边学习边应用。
2.2 项目驱动式教学建设
项目驱动式教学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步,C++语言程序教学遵循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从简单项目入手到综合应用型项目,学生自始至终全程参与。步骤如下:项目目标确认、分组展开、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写程序、调试测试、现场报告和组间评价、最终成绩。图2是项目驱动式教学建设的组成步骤。
每个章节的内容和知识点给定2~3个项目案例供学生自己选择,学生在选定项目之后首先明确项目目标。
学生自主选择队友组队并完成角色分配,制定详细的分工和职责,便于最后的考核和成绩评定。
每个学生对自己任务模块展开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其中对于第一阶段(如图1所示)作为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开始,要求学生做简单的计算思路整理流程图或N-S图代替概要设计;对于第二、三阶段(如图1所示)中高级项目案例引入,则需要学生对项目进行模块划分、队友之间协作分工,然后做概要分析和详细的流程分析、接口设计和模块独立性设计等。
程序编写环节需要学生结合课堂教师分解、团队讨论、课外查阅资料、上机编写和修改等工作,需要合理布局,并设计好程序接口,便于与其他的队友协作,共同完成整个项目。
调试测试工作是项目驱动式教学步骤中很重要的一项,尤其对于第二、三阶段的综合应用案例,需要集合队友的共同程序模块,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调试习惯和方法,而且锻炼了他们之间的协作开发能力。
现场报告和组间评价环节贯彻学生的自主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培养,只有通过查阅文献、项目分析和设计,最后经历Debug各个环节之后,才会有充实的过程汇报给大家,这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保证每个环节的完成质量。另外一方面,关于组间评价,由于项目驱动式教学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为了传达评定的民主客观性,不是由老师一个人说了算,学生之间的客观评价也非常重要,作为学生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2.3 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方案的线上线下综合考核体系
有别于目前大多数项目式教学建设的一刀切——根据最终上交程序和期末考试的方法来考核,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线上线下综合考核体系。鉴于项目式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项目驱动式教学的优势:从整体上注重学生以项目为驱动的学习、开发和总结过程,关注学生的全程参与和表现,整个考评体系如图3所示。
(1)线上考核系统。搭建学生项目案例教学管理系统,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合适的时间完成网上课题的选择、程序设计和提交操作。
项目题目选择模块:教师定期发放案例,学生在对应案例中选择一个,作为阶段性的项目。
模块任务划分让学生定位项目角色,明确项目任务。
编程日志是让学生严格按照项目开发流程,定期记录编程日志。
调试日志是学生在程序调试阶段记录程序的测试案例,及其测试结果。
结果演示报告环境是学生在每次项目提交阶段,制作PPT做公开汇报,并接受全体学生的提问和评价。
(2)线下考核系统。项目式教学的考核不能将最终上交的程序和项目报告作为唯一成绩给定标准,因此我们设计了线下考评3个模块。
学生自评。学生对整个项目的学习和开发过程做自我评价,最终提交项目进度记录表、问题和解决方案记录表、自我总结报告。
组间互评。学生之间相互督促和评价,不同组的学生对其他组的项目报告做评分,对其程序进行评分,有必要的时候可以做监督评分。
教师考评。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报告PPT和汇报情况、提交的项目报告给出评分,对项目程序定评分并对学生的课堂出勤做评分。
以上三块评分总计入每位同学的最终课程成绩,构成我们设计的线下考核成绩。
3 结 语
基于Ch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对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程序设计一年多的教学实践来看,Ch交互式平台对初学者提供交互性好、可视化强的开发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浅出;实施项目案例驱动式教学方案充分发挥了项目式教学优势,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线上线下综合考核管理系统客观综合评价学生,学生灵活运用课堂和课余时间,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畏难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弥补传统教学在方法和考核上的不足。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施,学生的编程能力、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毕业设计环境和实习环节开发能力显著增强。此外,学生参加智能车竞赛、ACM竞赛、机器人大赛Robocup等,也凭借扎实的编程基础和开发能力屡获佳绩。
基金项目:浙江工业大学教学建设项目“基于Ch交互式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研究与实践”(JG1216)。
第一作者简介:陈晋音,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程序语言教学与实验教学管理,[email protected]
参考文献:
[1] 俞庆英. 非计算机专业C程序设计教学方法创新[J]. 计算机教育, 2010(20): 118-121.
[2] 牟琴, 谭良, 计算思维的研究及其进展[J].计算机科学,2011, 38(3): 10-17.
[3] 卢瑾. C语言程序设计阶段式分层实验教学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14(14): 74-76.
[4] 夏一行. 加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中编程理念的培养[J].高教研究, 2012, 13(6): 43-44.
[5] 张安富, 改革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1): 65-67.
[6] 李高杰. 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计算机软件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无线互联科技, 2013(8): 230.
[7] 余胜泉, 路秋丽, 陈声健. 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 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 2005(10): 50-57.
[8] 刘琦, 刘智琦, 徐奕奕. 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抛锚式教学模式[J]. 计算机教育, 2012(12): 77-81.
在线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集体智慧;精致课堂;有效教学;数学意境
如今,初、高中课程改革的春风已吹遍全国。在这自上而下、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一线教师应该怎么办,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我校数学备课组结合我们县级中学的实际情况,对每位数学教师提出了自学、互学、出去学的“三学”措施。其中的互学,就是通过集体备课,发掘每位教师的才智,共同设计出有效的教学方案。本文以抛物线的定义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教学设计思路,也望借此与同行学习交流。
教材背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A版,选修2.
下面是我们集体备课时首先由两位老师展示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一:
师:我们在初中学过二次函数,同学们还记得二次函数都有哪些性质吗?
生1:二次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
生2:还有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
生3:二次函数的单调性是由对称轴和开口方向确定,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个数是由判别式来确定。
师:好!同学们说的很好,看来大家在初中已经掌握了二次函数的一些性质。我们知道,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有的开口向上,有的开口向下,这些仅仅是抛物线的二次函数性质,实际上,抛物线还有更多的性质。比如,抛物线的开口方向还可以向右,也可以向左。这节课,我们将更全面地学习抛物线【板书课题】。
师:让我们先来借助多媒体,看看抛物线是如何产生的?(教师利用几何画板演示抛物线产生的过程。在演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抛物线上的点所满足的条件,由此引出抛物线的定义,接着用幻灯显示出定义)。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求曲线方程的方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求曲线方程有哪几个步骤?
(学生回答略)。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求出开口向右的抛物线方程。
…
教学设计方案二:
师:同学们好!前面我们学习了椭圆和双曲线,其中有两道重要的例题,一个是椭圆中的例6,另一个是双曲线中的例5.现在请大家先把这两个例题复习一下,之后完成下面的填空.(多媒体显示:平面上到一个定点F的距离和它到一条定直线L(L 不经过点F)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 的点的轨迹,当0
前面两个空,由于老师讲课时已提到过椭圆、双曲线的第二定义,所以学生均能顺利答出。第三个空,做了课前预习的部分学生答出是抛物线。
师:(学生回答后)有同学说当e=1时,是抛物线,真的是这样吗?(稍停后)好!让我们借助计算机来看一看.(利用几何画板 ,建立满足e=1的条件,演示观察).
师:大家看,满足e=1的点在计算机上描绘出的是一条什么线?
生:抛物线.
师:好!我们在初中学次函数时,已经认识了抛物线,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地学习抛物线【板书课题】
师:由刚才的问题,我们知道,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 和一条定直线 L (L 不经过点F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这样,我们也就得到了抛物线的定义【板书定义】.
后同方案一.(略)
这两个教学设计方案,均是从情境问题引入,有思考、探索、观察、实验、过度的过程,能让学生感受到抛物线的定义是鲜活的,好象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不是死板地从天上掉下来的,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乐趣,启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了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但是,对这两个设计方案,我们认为也有诸多不足,下面是我们备课组对这两个设计方案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情境问题的设计不够新颖。情境问题的设计要能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学生从新鲜好奇出发直到深入其中,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并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觉思维的发展入口.方案一由二次函数的复习引入课题,沿用了教材的讲解思路,没有创新.这在学生已有了课前预习的前提下,就显得是平白直叙,波澜而不惊,达不到好的效果.方案二由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引入课题,这实际是套用了老教材的讲解思路.
思考二:抛物线的定义的引入过于生硬.两个教学设计方案都是利用几何画板,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而归纳出抛物线的定义.仅靠观察、猜测而得出抛物线的定义,这明显违背了数学知识的严谨性.
思考三: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的教学设计欠佳.两种方案均采用了教材上的推导方法,即推导顶点在原点、焦点在x轴的正半轴的抛物线方程.这里,我们认为若把它改为推导顶点在原点、焦点在y轴的正半轴的抛物线方程,效果会更好.因为这种情形推导出的方程正好是学生所熟悉的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形式,这样也就进一步证实了开始时学生对“动点M的轨迹是抛物线”的这一猜想.
综合以上思考,我们设计出下面的教学方案: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遇到一个问题,大家愿意帮助老师解决吗?
生:愿意.
师:好!我先真诚的谢谢大家.我遇到的问题是(幻灯显示: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 和一条定直线 L (L 不经过点F )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 )。
师:这是个轨迹问题,我们知道,平面内的轨迹都是平面图形.那么,我们该如何知道此问题中的轨迹是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短暂讨论后,有学生提出用作图法,按条件作出轨迹图形即可判断;也有学生提出先建立坐标系,求出轨迹方程,然后根据方程的形式判断轨迹图形.对于学生的以上回答,教师适时给予充分肯定,并把学生的方法分别命名为作图法和解析法.
师:好,让我们用作图法来探求这个轨迹问题.
为了能作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教师先板书好下图.
作图时,关键是引导学生发现点M在线段AF的垂直平分线上,于是可得作图方法:(1)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B,过点B做直线L的垂线BC;(2)作线段BF的垂直平分线,交BC与点M,点M即为所求.作出图形后,学生观察并猜测轨迹为抛物线.
师:作图法探求轨迹,直观形象,但最后只是猜测轨迹是抛物线,我们有没有办法证实它呢?
引导学生考虑解析法,并理解其原理: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求出轨迹方程,若轨迹方程是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形式,则可确定轨迹是抛物线。
在线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考核方案;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教学,实现以“行动导向”组织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该模式实施效果与课程的项目化设计质量有较大关系。依据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设计模板,课程的设计包含有目标设计、内容设计、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进程表设计、第一次课梗概设计、考核方案设计等,其中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原则要将对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考核整合于项目完成的过程之中,注重过程考核的各种检查记录表。
在目前作为范本参考的课程设计中,课程考核方案的设计五花八门,令人有些眼花缭乱,本人在参考范本设计《化工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课程的考核方案时,发现“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作为范本参考的课程设计并非在设计的各方面都有借鉴性,有的考核方案设计过于简单,不能较好体现对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的过程考核;有的考核评价表过多,可操作性不强;有的考核方案设计好,但并不适用于自己的课程。本人所设计的《化工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定位于化工生产中的工控岗位,在分析了该岗位的工作过程后,设计了两个A线项目和一个B线项目,在每个项目下均有对应工作过程的七个工作任务,任务间为串联关系,想要设计一个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表且能适用于每个项目的每个任务并非易事,在经过肯定、否定的循环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切入口,因本人的单元(对应一个任务)均按照咨询、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的六步教学法来设计,所以就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进行考核设计,设立了针对每个教学单元均适用的《化工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项目任务考评表,体现对学生参与性、学习效果、能力及素质形成等方面的考核。
本人针对《化工仪器仪表与自动化控制》考核方案的设计包含了两张表,一是考核汇总表,将A线两个项目、B线一个项目、期末的操作及理论考试分别按照一定权重计算得到课程总分;二是最能体现过程考核的项目任务考评表,如表1所示。
因任务考评表的归档资料一栏中有对作品的考核,占到了单元考核的30%,而项目中七个任务的作品均不相同,因此补充了相应的作品考核标准,如表2所示。
参考文献:
在线课程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 地理教学 知识构建 活动探究
新课程的实施,使地理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的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渐渐被取代;如何创设新情境、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评价矫正的过程中实现素质提升成为现今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学案的合理设计与应用,可有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建构,在探究活动中获得能力提升,提高课堂有效性。如何设计好“学案”内容,决定着教师能否起到宏观调控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能得到全面发展。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1问题的由来
地理学科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强的特点,特别是其地域广阔,使知识的时空跨度较大。高一年级实行新课程,内容相当丰富,课时减少,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不但基本的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而且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高一年级,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学生缺乏学习地理的主观愿望,如果课堂再死板、教条,缺少吸引力,那地理课的教学效果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新课程提出“要改变传统地理课程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观念”。要求课堂教学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对于教师,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由包办代替走向宏观调控,引导学生的多端发散思维、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成长。
新课程指导下的湘教版地理教材的活动内容相当丰富,有“探究”、“实践”、“思考”等等。然而教材中的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探究”活动由于难度太大,导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开展;有些“思考”活动设计的问题没有连贯性、递进性;有些“实践”活动则由于要求太多太杂使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而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量的探究活动与有限的教学时间总是矛盾重重,如何才能在实际教学中既贯彻好新课程理念又能按时按量完成教学任务,是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对教材中的一些活动进行重新处理和设计,并对教材内容作出适当整合,最终以学案为载体呈现给学生,开展课堂学案教学。
1.2地理课堂学案的作用
学案教学的开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一次次地思考、探究,一次次地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了解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在感悟中成长,在思考中创新。
优秀的学案对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学案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独立思考,自由发言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利于学生敢于发现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有利于学生敢于运用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去求证;有利于学生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迷信不屈从于权威――书本、老师。
1.3开展学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学案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素质,要以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育实践,不断更新知识,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另外,还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临场应变的能力。成功的自主课堂上,教师犹如一个有着新颖意识的设计师和策划者,学生就像有着强烈参与意识的活动家和评价者,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吵闹,看似松散却又紧扣主题,犹如一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因此教师在设计学案时,一定要充分钻研教材,结合学生认知精心设计活动,对在互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好积极的准备。
1.4设计思路与框架
学案设计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其次,学案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循序渐进、分层达标的原则,这样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虽然在学习过程中会穿插教师的点拨、补充和总结,但如果学案中出现的问题太难或具有跳跃性,就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案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因此,学案在呈现形式上,往往以“问题”为主,多留有“空白”。大多是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表现为“阅读课本……内容,思考……问题”,“阅读……图表,找出……事物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成因”,“根据……资料,绘制……图”等。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设计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将课本上的陈述性知识化解成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自学,得出结论;二是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设计问题,让学生学会从图中提取信息,进行有效的逻辑推理;三是运用课本中的“活动”和“案例”进行探究,让学生学会运用材料分析问题;四是结合实际或对课本知识进行变式和再度开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灵活运用和思维拓展。
二、学案的基本构成
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本人一般把学案分为“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巩固提高”三个环节。
2.1明确目标,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学习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的依据,明确的学习目标表述,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一般情况下,学习目标的编写依据包括:课标、教参、教材、学生认知现状等。学习目标编写时最好采用“通过……的学习,理解……”,“阅读……图表,总结……”等表述方式。让学生一看就明白,他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学习结果。
以湘教版《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例,课标中关于本课的描述是“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尽管课标描述简单明了,但课本中案例较多,本节课的学习又必须结合一定的区域地理知识,因此,结合学生情况及教材,学习目标编写如下:
【学习目标】 ① 联系生活,举例说明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② 以陕西为案例,说明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走向的影响
③ 尝试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为某具体区域设计合理的交通线路
2.2因材施教,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
地理知识涉及面广,许多内容学习方式不尽相同,有偏重逻辑推理的自然地理知识、也有注重资料分析的人文地理知识、还有必须结合实际案例的区域地理。面对不同的内容,应结合学生认知,因材施教,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编写各种类型的学案学习过程。
2.2.1活动探究、讨论归纳
课例1:《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学习过程】
活动一:畅所欲言,举例说明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并分类
活动二:以陕西为案例,探究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① 读课本4-8、4-9分析我国地形地势与交通线路密度分布之间的关系,分析原因。
② 分组简要说明陕西省三个地形区的交通线路分布特点和形态特征,分析原因。
黄土高原: 渭河平原:秦巴山地:
③ 根据课本图4-12、4-13相关知识,推断兰州城区主干道走向,并与西安交通线路走向比较,分析原因。
活动三: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为该区域设计合理的交通线路
在图4-14中,有A、B、C三种铁路选线方案,尝试选出相对合理的方案,说明原因。
2.2.2 逻辑推理、层层递进
课例2:《热力环流》
【学习过程】
1、根据气压概念,判断气压值大小 气压:单位面积承受的空气柱的重量
判断:A′ _______A; B′_______B; C′_______C;
判断:A _______B_______C; A′_______B′_______C′
结论:(提示:气压与高度关系)
2、图中所示模型是理想状态下的空气状况――空气分子均匀分布。而实际当中,由于地表受热不均,空气分子无法均匀分布。
假设:B地热,A、C两地冷,A、B、C三地的空气分子会发生什么情况?画在图上(提示: 热胀冷缩)
3、画好后请比较A′ _______B′_______C′气压值大小;
【水平气压梯度力:沿着水平面,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在该力的作用下,同一水平面 上,气流总是由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在A′B′C′上,气流会怎样流动,空气分子的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画好后请再比较A、B、C三地气压值大小,ABC;
那么,在ABC面上,会有怎样的情况?请在图中绘出
4、结论――热力环流形成:
B地受热,气流持续_______;AC地冷气流持续_______;
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_______;高空形成_______;
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_______;高空形成_______;
在_______作用下,同一水平面上,气流总是由_______流向_______;
(注意:高低压只是同一水平面上的比较,A与B′没有可比性。)
2.2.3 知识构架、全面复习
课例3:《城市与环境》总复习
一、城市空间结构
2.3典例练习,检验巩固学习成果
该环节的主要功能是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巩固学习效果。该环节在设计上一定要注意精选例题,一般选择一至三道例题,每道题都应综合、有代表性且难易适中;如必修二《农业区位选择》学案选择例题如下:
【例】读“我国北方某城镇周围农业布局图”回答:
(1)在A、B、C、D四处发展棉花、水果、蔬菜和乳牛生产,则:
①A处宜发展_____,因为这里地形_____,耕地面积____;
②B处宜发展_____生产,其自然条件是靠近_______,社会经济条件是接近______;
③C处宜发展_____生产,既靠近_____,交通便捷,又靠近_____,为市民提供新鲜产品;
④D处宜发展______生产,因为______地形不便耕作。
(2)如果在D处按照等高线修筑梯田,不仅可以扩大_________,也有利于_________。(3)这里的蔬菜区为了满足城镇居民冬季也能吃到新鲜蔬菜,应根据_________的原理,推广_____生产,改善作物生长的______因素,调节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生产反季节蔬菜。
三、学案的课堂应用
“学案”实施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和多边活动的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训练是主线,能力培养是主攻方向。
学案应用的一般过程是把编写好的学案发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同步使用。在下发学案后,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在学案上明确自学的知识目标,交代清楚自学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学习的重点、难点,为探究做好心理准备。在自学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和学案设计的问题进行自学,通过对教材的学习思考,对知识进行整合加工,将其同化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新的知识网络。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指导答疑。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会有或多或少的问题。遇到问题首先同组讨论,然后教师指点解答(答疑方式以启发为主,最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在质疑解释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讨论中,教师要注意搜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最后教师根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搜集的信息,进行总结性串讲点拨,解答疑问。对一些概念进行规范性界定,引导学生梳理知识,总结学习方法,从“学会”到“会学”;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进行课堂例题讲练,以达成知识的巩固迁移拓展。
参考文献:
[1]解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湖南教育出版社.
[2]朱幕菊.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3]杨莉娟.该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活动?[N].《中国教育报》2006年7月21日第5版.
上一篇:在线课程课程设计方案{甄选5篇}
下一篇:在线开放课程方案{整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