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AA范文大全网!

师徒帮扶心得体会(整理5篇)

知识星球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本文共计13218个文字,预计阅读时间需要53分钟。

师徒帮扶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一、历经三个阶段,探索建立“名师带徒”培育模式

江油市探索“名师带徒”新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14年,按照“自主自愿”原则确定培育对象,但这种方式遴选的培养对象过于分散,给结对帮扶带来诸多不便。第二阶段:2015年,在遴选培育对象上作出调整,首先根据专业确定结对指导教师,再由指导教师就近2024培育对象,这样既有利于帮扶指导,也有利于农业产业区域化发展。第三阶段:2016年,借鉴运用“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教育方式,在全市范围内选择有文化、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的“田秀才”“土专家”作为结对帮扶指导的“名师”,把培育对象作为“徒弟”,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师带徒”模式,鞑ネ乒阆冉的科技知识和农业文化。通过3年的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了“1+5名师带徒”培育新模式,即:1位“名师”结对帮扶指导5位“徒弟”。在培训方式上,采用“集中培训―交流参观―师徒结对”的三段教学法,开展为期一个农业产业生产周期的结对帮扶指导;同时组建知名专家指导团队,解决“名师”在帮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困难。

二、 实施三大工程,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

一是围绕生产经营能力提升,实施农民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4年以来,按照“名师带徒”新模式,举办以品牌打造、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高效种养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30余个班次,参训人员1100余人次,认定856人。经过培育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组建家庭农场11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2个、农业企业36个。

二是围绕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实施农村“双创之星”培育工程。每年从本市新农村建设优秀人才库中遴选50名优秀人才作为农村“双创精英”,对他们开展品牌打造、营销理念等方面知识的提升培养,成为本地“名师”;每年遴选100名有文化、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的“田秀才”“土专家”,按照“名师带徒”新模式进行全程培育,成为本地农村“双创之星”,未来的“名师”。截至目前,全市已培育“名师”464名。其中农村“双创精英”150人,农村“双创之星”300人。

三是围绕示范带动效应提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江油市作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示范县,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应用“名师带徒”新模式,每年培育科技示范户1000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万户,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累计培育种养科技示范户8000余户,辐射带动16万余户。

三、推行三段培养,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一是注重全面覆盖,梯次培养有进阶。根据江油市主导产业发展现状,开设水稻、蔬菜、生猪养殖、蜜蜂养殖等专业培训班30余个,培育认定初、中、高三个等级新型职业农民856人,针对不同等级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确保了培育的梯次进阶。

二是注重实战实训,现场教学提素质。为了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聘请本地创业成功“名师”走进课堂和基地进行案例培训。在大堰镇泉水村、九岭镇景云村等21个乡镇36个村,建立水稻、水果、蔬菜、蜜蜂养殖等产业实训基地9个,农民田间学校27所,举办案例教学11期,培训学员432人,农民田间学校开班22期,培训学员628人。这种田间课堂和案例教育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全面兼顾,突出特色,深受学员的喜爱和欢迎。

三是注重跟踪辅导,师徒对接增本领。组建知名专家团队,创新服务方式,将培育对象纳入科技示范户管理,由农业科技人员(师傅)带技术、带项目、带信息与培养对象(徒弟)结成“师徒”对子161对,制定产业规划161个,在产业生产周期的各个关键时间节点蹲点帮扶指导。如蜜蜂养殖“名师”魏锡阳帮助“徒弟”唐天喜成功解决了螨虫危害,挽回经济损失12.3万元。

四、统筹三方结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坚持产业与市场的结合。通过市场需求调研,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在专业设置上下功夫。如:利用地理标识产品道地中药材“中坝附子”的品牌效应,附子班学员黄元秀创办的中坝附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附子系列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地;葡萄班学员肖长礼紫珠庄园葡萄通过优良品种引进、品牌打造,营造了良好的口碑,市场前景一片光明。

二是坚持产业与科技的结合。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通过临聘、借用、技术指导等方式,聘请西南科技大学教授苟兴能、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苟兴才、福建农林大学蜜蜂学院副院长梁勤教授等21名知名专家担任授课教师、发展导师和技术顾问,让他们的科研成果与江油市主导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如在梁勤教授的指导下,蜜蜂养殖户广泛采用“活框饲养教授”“春繁强群技术”,使江油市蜂产品产量和质量都得到大幅提升。

师徒帮扶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有效转化

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知识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学困生,他们需要教师从情感、教学方法等方面予以关心与帮助。创设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实施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建立平等互助的帮扶小组,设计个性鲜明的分层作业,都能有效地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体验到成功与快乐,笔者在日常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相关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营造平等对话的氛围,主动拉近师生距离

“和、爱”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构建和谐、愉悦的数学课堂,是促使学困生不断前行的动力。作为教师,需要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给予学困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感受来自老师与同伴的爱与关注。事实上,一个亲切的问候,一个赞赏的目光,都会激发学困生不竭的学习动力。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单元第二课时,我先让学生回答小船先向()平移了()格,再向苦()平移了()格。学生高高地举起手,看着小军同学举起的手又悄悄收回去了,似乎想要回答,我微笑地对他说:“没关系,你试试看,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他轻声地讲述了小船平移的过程,介绍了数平移格数的方法,尽管还不是很有条理,声音也不够响亮,但同学们马上给以热烈的掌声,使他获得了自信与快乐。

2.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学困生接受知识有些缓慢,思维能力也不够强。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到灵活多变,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能关注到他们的认知经验和接受能力,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学困生对如何画图表示有很大困难。教学中,教师没有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而是采用及时提问的方法:“长减少是什么意思?”长减少就是将原来的两条长变短了,面积自然就会比原来的减少。所以我们画图时先要找到长,想想变短了的意思,再动手画。这样教学方法的改变唤醒了学生的无意注意,难题就顺利而解了。又如,为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可以引导他们先读题,圈出关键字、说出关键字的意思,简要复述题目,再分析数量关系。如求平均每个季度用水多少吨,可自行提问,由平均每个季度想到一年有几个季度。这样坚持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帮扶互助,提升辅导实效

实践表明,儿童之间的交流有时比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融洽,他们以儿童特有的对话方式,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教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帮助这些学生,走近他们的心灵,及时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疏导思想上的困惑。在班级中,我们让每个学困生自行找一个数学成绩优异的同学做自己的师傅,结成帮扶对子,教师帮助建立帮扶档案,定期对帮扶效果进行评价,予以表扬奖励。课堂上的小组探究,课间、放学后的悉心辅导随处可见,帮扶效果显著。如在教学“认识角”这节课时,在动手创造角的环节,各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或自己的材料创造角,师徒动手。小组内有这样的一段对话:“我用吸管做出了个角,你来指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对,指边的时候要从顶点开始,汇报时,不要紧张,声音要响亮,你一定行。”这样的对话,无疑是师傅对徒弟的一种鼓励与肯定。果然,小组汇报时师徒两人,一人展示,一人能说,配合默契,精彩纷呈。

4.布置弹性作业,体验快乐学习

师徒帮扶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师徒结对”中问题面面观

当前,众多學校都在进行师徒结对,然而,却出现了许多问题。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以便克服这些问题,从而使得师徒结对能够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第一,理解偏向。有些學校或师徒双方以为“师徒结对”就是师傅带徒弟,师傅是施教者和传授者,徒弟是受教者和接受者,在这种师徒关系中,师傅成为了权威,徒弟就是“弱势群体”,是老教师或优秀教师帮助、教育的对象,要以被管理者、被发展者的身份接受权威者“导师”的教导。此外,把“师徒结对”的意义仅仅定位在“使青年教师快速成才”这样的认识上,这导致“师徒结对”对于青年教师是获得和索取,而对于老教师或优秀教师则是付出和奉献。

第二,“拉郎配”泛滥。在“师徒结对”的过程中,學校管理者常常利用教育管理中的行政手段,不管新老双方、教师与學生双方、學生与學生双方愿意与否、合适与否,便采用“拉郎配”的方式把新老教师、教师与學生、學生与學生硬性“捆绑”在一起,制造出了人为的“师徒结对”。这种“师徒结对”要么浅尝辄止,要么半路夭折,更有甚者结对双方出现了貌合神离、土崩瓦解之势,由此带来了许多消极后果。

第三,“一结就灵”思想盛行。无论是教师与教师的结对,教师与學生的结对,學生与學生的结对,他们每一方常常以为只要结对就可以提升自己,这其实是一个误区。究竟能否通过结对来提升自己,要取决于多方面的机制:完善的保障机制、过程中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及时的反馈机制、动态的监督机制等,只有这些机制都及时跟上了,才会对结对中的双方产生正能量。

第四,形式主义严重。“师徒结对”在有些學校往往“走过场”,流于形式,甚至半途而废。一到新學期开始时,學校大张旗鼓搞“师徒结对”仪式,发聘书、签协议、拍照片等,忙得不亦乐乎,过后却没有进行检查、督促,前面流程完成之后,就没有了下文,没有将“师徒结对”落到实处。还有些學校师徒之间只是形式上结对了,其实在实际操作中,师徒各管各的事情,双方没有形成真正的合力,“一只老虎两张皮”现象泛滥开来。因而在实践中常常流于形式,这使得“师徒结对”大打折扣。

第五,“克隆现象”愈演愈烈。在目前的“师徒结对”过程中,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众多學校盲目跟风,缺乏创新;(2)绝大多数师徒还遵循“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古训,师傅唱独角戏,徒弟仅仅是个配角而已。徒弟的學习完全是被动的,师徒之间缺乏互动性,青年教师的个性慢慢被扼杀,创新的火花渐渐熄灭。长此以往,青年教师将被打造成为师傅的“复制品”。

二、师徒结对中三对关系形成的方法与经验探究

(一)新教师与有经验的教师结对方法与经验。传统的“师徒结对”常常采用“一对一”的结对形式,也就是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这种“捆绑式”的“师徒结对”虽然明确师徒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使师傅对徒弟进行一对一的悉心指导,但同时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缺点,比如师徒之间的交流比较封闭、容易出现“克隆”师傅的现象、學校优质师资不足导致的师傅的质量低下等等。因此,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师徒结对”应该破解传统的“一帮一”模式的弊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教學实践的需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结对形式。具体来说,可以采用:第一,“一师多徒式”,即针对學校學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资源相对不足的现状,严格审查师傅资格,充分发掘优质师资的潜力,让一个师傅带多个徒弟,亦可以聘请校外知名教师来學校带徒弟。第二,“一徒多师式”,即为防止青年教师的成长出现“克隆”名师的现象,可让多个师傅共同带一个徒弟。每一位骨干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學风格和教學理念,青年教师可以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加速自身的成长。第三,“亦师亦徒式”,即一种新型的“一对一”模式,其较以往的“一对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师徒关系的变化,也就是有丰富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不再是绝对的师徒关系,而是互为师徒、相互學习。新课改的实施,给所有教师既带来难得的机遇,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中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都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随着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在教學过程中广泛使用,青年教师在接受新的教育教學理念以及熟练运用上具有比较优势,在这些方面,中老年教师就要虚心拜青年教师为师。而中老年教师具有的丰富教學经验、课题研究经验又是青年教师學习的向导。因此,新课程背景下没有绝对的师徒,在某些方面,师傅是师傅,在某些方面,师傅亦成了徒弟。这种根据教师发展需要形成的互惠型结对,有利于教师之间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达到知识共享和智慧共振,从而实现师徒专业共同地发展。

(二)教师与學生结对方法与经验探究。潜能生是指那些學习成绩和思想品德两方面均落后的學生。潜能生在班上虽然人数不多,但不良影响很大,破坏性极强。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學生。因此,潜能生的转化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影响着一个班的班风、學风的好坏。与學生结对以来,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要做好潜能生的转化工作,必须多给他们一些爱心,让爱的阳光温暖潜能生的心灵,让爱的雨露滋润潜能生的成长,多亲近他们,了解他们,懂得欣赏他们。

第一,尊重學生的人格,保护潜能生的自尊心。在传统观念中,常把潜能生当成“坏學生”,这严重伤害他们的人格与自尊心。潜能生同一般學生一样,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在转化潜能生的教育中,仅仅批评和处分是很难奏效的,必须对他们倾注全部的爱心,尊重他们的人格,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对待他们,用爱心融化潜能生冰冻的“心灵堤坝”,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例如笔者结对的高一三班學生中有个男同學,學习成绩不理想,平时不善与人交流,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通过和他数次交流中了解到,他自我感觉非常笨,以为老师、同學看不起他,上课常逃避任课教师的目光,平时不愿与同學接近,學习上有困难也不问老师、同學。针对他的现状,提出同他交朋友,对他讲一些名人成才的故事,使他懂得“聪明在于勤奋”的道理,课堂上有意对他投送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有简单问题,首先让他起来回答,答对了便进行大力表扬,答错了也有鼓励的话语,还安排课余时间耐心地帮他补习基础知识,使他感受到老师的爱,感受到我们这个班级的温暖。久而久之,他恢复了自尊心,对老师从“戒心”变成“贴心”,从“疏远”变为“亲近”,學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人也变得开朗起来,往日的忧郁和孤僻一扫而空,随之而来的是活泼和阳光灿烂的笑容。

第二,分享成功的快乐。目前在各种奖励中,“满星级學生”、“优秀班干部”等只有少数表现突出、學习成绩优异的學生有机会受此殊荣,而一般的學生只能“望奖兴叹”,很少受到奖励。如何奖励潜能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呢?在实际工作中,结对教师有意识地设立多种单项奖,有意降低一些标准使得这些潜能生也有争取奖励的机会,重新燃起他们奋斗的激情,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同时,结对教师还有目的地发扬潜能生的特长和“阳光点”,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激发求上进的热情,主动克服自身的弱点,朝着好的方向转化,逐渐使“闪光点”变成“闪光面”,使潜能生赶上来甚至变成优秀生。实践证明:针对潜能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特点,多方位、多渠道地创设条件,形成良好的成长氛围,给潜能生创设众多的“表现”机会,最大限度发挥潜能,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以此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第三,交流与合作,发挥集体的作用。一个學生的转变,需要内因和外因。在内因一定的情况下,外因对學生的作用就显得比较重要了。集体的舆论、集体的压力是很大的。學生都希望自己所在的集体有崇高的荣誉,破坏集体荣誉的言论行动是受到集体舆论谴责的,而學生对集体舆论的谴责是惧怕的。因此,利用班集体的巨大力量的良好风气,对潜能生给予正确引导,使得他们不但思想上要向先进靠拢,而且在实际行动去追求上进。同时,结对老师应该给予他们“特别关照”。上课时多注意他们的言行,下课后让他们积极参加集体的活动,在活动中使其感受集体的力量和温暖。

第四,循循善诱,用耐心促其转化。潜能生的转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转化过程中,潜能生故态复荫,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对这项十分艰苦的工作,结对教师既要有满腔的热情,又要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使潜能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如果没有一个长期、耐心教育转化潜能生的心理准备,教师很容易丧失对他们的信心,甚至认为他们已经“无药可救,没有希望了”。对于潜能生在转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反复或倒退,要正确引导,允许學生犯错误,让他们在失败中吸取经验,在曲折中走向成功。我们既要看到潜能生的进步,也要正确看待潜能生的反复现象,不断给他们敲响警钟,不断鼓舞他们进行自我竞争、自我挑战,在反反复复的过程中把潜能生引上前进之路。事实证明,只有我们有爱心、耐心和恒心,认真地去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因材施教,这些迟开的“花朵”同样会绽放出绚丽的色彩。

(三)學生与學生结对方法与经验探究。优生、后进生结对帮扶是教师在个别辅导中常用的一种有效的补差措施,这是因为學生之间平等、亲密的伙伴关系,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补差效果,同时也可以促进优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实验、实践,对结对帮扶的形式和活动方式的尝试和改革,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第一,以學习小组取代优生、后进生结对帮扶的形式,模糊优劣之分。每个學习小组以六人左右组成,组长轮流担任。课内外的小组學习活动以及平时的定量、定性评价均以此为单位,强化组员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课内组内成员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共同探索、民主交流,课后轮流为學有不足的成员补课,实行全组成员互帮互學、紧密团结、携手共进。

第二,后进生间的优势互补,享受“我也行”。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后进生之间同样存在相对优势。例如结对班级某同學出于兴趣,能较熟练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我们便安排他辅导另外两名學生,发现讲者认真,听者出神,效果极佳。究其原因在于某同學因为自己所长得以展示,享受的成功之乐远非教师的几句表扬能比,对其树立學习自信心帮助很大,同时讲的过程也是自我知识巩固的过程。接受辅导的學生因与辅导者學习水平相当,他们的攀比心理将激起其奋勇急追的勇气。再者,同等层次的學习水平也使他们具有很多共同语言,能使他们很快地融入角色,在民主、平等、和谐、共勉的學习氛围中互學、互励,达到快速提高的效果。偶尔有些中等生或优生做错的题目,而某后进生却答对时,老师更喜欢安排后进生讲给他们听,以此方式表扬后进生,激励中等生或优生。他们那洋溢着成功喜悦的笑容和满是不服气的神情是用再多的说教也换不来的。

第三,优中差自我反思,扬长弃短。人无完人,各有长短。笔者所在學校在班上组织學生对自己的學习状况、學习品德进行分析,找出自己的优缺点,确定用自己的长处去帮谁,我的短处请谁帮,并制定一个可行的小计划贴在文具盒内(教师要适度引导互助对象),每个星期反思一次,写进日记,每个月总结评比一次,根据效果调整互助对象和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大部分學生均有很大的收获:有的补上了落下的功课,有的改掉了不良的习惯。班上形成了团结互助、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良好學习氛围。

师徒帮扶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她在赤水市宝源乡严华小学任教,抓班里成绩最差的学生单独补课,与孩子们同欢喜,共流泪。

他在长顺县最贫穷的敦操乡为麻山深处的人民群体当“背篼”,背去柴米油盐酱醋茶。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年志愿者,他们是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继承人和践行者。

“仁,就是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摘自《雷锋日记》

在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敦操乡“背兜干部”石帮的理解中,雷锋精神的核心,就是孔子所倡导的“仁”。“仁”者,二人也,“仁者”之“爱人”,不以数量来衡量,恩泽万民是“仁”,对你身边的人伸出援手也是“仁”。只要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爱,都是“仁”。

2010年7月,石帮从贵阳学院政教系毕业后,在就业的“多项选择”中,选择了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到最艰苦落后的地方去磨练和提升自己。

到长顺县团委报到后,石帮被安排到了贵州省一类贫困乡镇之一的敦操乡。敦操乡的自然环境恶劣,满山乱石如麻,至今仍有17个村民组未通公路,最远的村民组距乡政府所在地需要走8小时以上的山路,最近的也需2小时,有的路段坡度极大,必须攀着岩石、拉着藤蔓才能通过,一些村民甚至一辈子连乡政府所在地的集市都没有去过。

来到这个被当地人称为“鸟不拉屎的地方”,石帮不讳言自己也曾彷徨过、动摇过,一心只想考上公务员赶紧离开这里。但石帮最终说服了自己,打消了离开的念头,一心一意做起了“背兜”志愿者。于是,每周四穿行在麻山腹地,为大山深处的人民群众背去他们生产生活所需的一切物资,成了石帮的生活“常态”。2011年,志愿服务期结束时,石帮主动申请将志愿服务期限延长一年;前不久,他又签下了第三年志愿服务协议,再度将志愿服务期限延长。“雷锋”三月来了,不仅“四月”没有走,甚至三年都没有走。

一次,石帮他们去给困难户送棉被和大米,一户极贫村民早早就把家里仅有的一只鸡杀了等石帮他们来了好招待他们。村民说:“我早就想杀鸡招待你们了。这几年,乡里干部们没日没夜地下村组,为了我们,你们没少吃苦受罪,虽然平时我们不说,但心头清楚得很。乡亲们感谢你们呀……”

在向来不缺道德模范的中华民族,雷锋这样一位一生没当过官、也没有过什么惊天动地之举的普通共产党员,能赢得了如此崇高的敬意和持久的认同,成为社会普遍追随敬仰的榜样,是因为他所诠释的,就是如何把平凡的人生活出不平凡来。石帮也是这样的,他在为群众“背”柴木油盐酱醋茶等不起眼的物资时,也赢得了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敬意和持久的认同,他那平凡的背兜里,盛满了不平凡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

“小石,下次来时请你帮我买一盒创可贴来行不行?”

“行,肯定行。”

买一盒“创可贴”,买一包盐,买一袋米……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即是志愿者精神,也是雷锋精神。

其实,公益的门槛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高。

“春天般地温暖,夏天般地火热。”

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摘自《雷锋日记》

虽然是春天了,但天仍亮得很晚。早上6点,赤水市严华小学,杨朝丽杨朝霞姐妹俩摸着黑起床了。杨朝丽担任了六年级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杨朝霞则担任的是六年级和二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孩子们即将迎来“小升初”的考试,新学期以来,姐妹俩每天都会早早地起床,重温一遍头一天晚上就准备好的教案,看有没有什么重点难点被遗漏了。

严华小学的其他老师用一句顺口溜评价两姐妹:“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只为学生学习好。”

2010年8月初,刚从贵州省遵义师范学院毕业的杨朝丽杨朝霞姐妹得知遵义市教育局要组织一批教师赴偏远山区支教的消息后,一起报名参加了贵州省大学生“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行动,并被一起分派到赤水市宝源乡严华小学支教。2006以年来,成千上万来自贵州省内外的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远赴贵州等西部地区,开展支教和扶贫助学工作。这场爱心接力延续至今,7年来没有中断,一批又一批青年志愿者踏上西部的土地,在领略西部秀美风光的同时播下知识的种子,洒下青春的汗水。

——不,这样浪漫的词句或许并不适合杨朝丽杨朝霞姐妹俩。

严华小学坐落在深山竹海里,是当地条件最落后的村级小学。学校是一层前后开着几扇没有玻璃的小窗,破烂不堪、低矮简陋的石木结构的房子,雨季教室外大雨,教室里则下小雨;每天学生放学后尤其是晚上,学校则在夜鸟时断时续的鸣叫声中陷入令人心悸的寂静中……杨朝丽杨朝霞姐妹俩住的小屋不足6平米,一桌、一床、一柜就是所有的家当,晚上睡觉时屋顶老鼠放肆地乱窜甚至掉在床上。支教的岁月里,杨朝丽和姐姐杨朝霞真正体会到了“相依为命”的感受。

学校破旧、学生们眨着大眼睛聚精会神地听课、高举起一只只小手争着回答问题……想象与现实间的落差,让杨朝丽和杨朝霞对志愿服务有了新的理解:“公益事业要真正从本质上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就不应该是蜻蜓点水式的短暂付出,而应该是一个长远的工程,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人对人、心对心的常态交流。”因此,在支教的岁月里,姐妹俩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本作业,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我想我们要做的,不是一个陪他们一起哭泣的人,也不是一个去同情他们的人,而是一个教会他们变得坚强的人。”

严华小学有些学生的家离学校很远,他们凌晨4点多就得起床,要翻山越岭走3、4个小时才能到学校,早上只能匆匆吃点隔夜的剩菜剩饭。学校没有食堂,他们家境又贫寒,中午就忍着不吃饭,有的要饿6个多小时,等放学后,才能回家吃晚饭。杨朝丽和杨朝霞多次向2024部门汇报这个情况,希望能修建一个食堂解决孩子们的吃饭问题。在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2011年11月,严华小学博爱希望食堂顺利落成。2012年,严华小学还建起了爱心书屋、爱心电子阅览室,为乡村的孩子们打开了获取新知识的窗口。

2012年,在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联合举办的全国优秀“三支一扶”大学生先进事迹宣讲活动中,杨朝丽成为贵州唯一入选的志愿者,与来自湖北、广西、河北、安徽四省的志愿者组成5人宣讲团,赴全国各地宣讲,引起广泛关注。

在杨朝丽杨朝霞姐妹看来,践行雷锋精神,就要坚持做一颗“螺丝钉”,从小处着眼,从小事着手,关心帮助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真心付出,用心奉献,让雷锋精神成为一种行动,让关爱成为一种习惯。在严华小学两年的志愿服务结束后,“对待学生春天般地温暖,对待工作夏天般地火热”的杨朝丽和杨朝霞姐妹俩在2024部门的安排下,进入2024学校,做一颗永远“钉”在教育事业上的“螺丝钉”。

“比起付出,志愿服务给予我更多。”

“帮助人民克服困难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是我应尽的责任。……我能帮助人民克服一点困难,是最幸福的。”

——摘自《雷锋日记》

2009年7月8日凌晨1点左右,正在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出租车司机忠拉一乘客去水城县双水开发区,在老城南门口遇到一歹徒持刀抢劫一辆“的士”车驾驶员后往城内跑了。忠非常气愤,从车上拿起一根铁管高声喊道:“走,赶快去抓歹徒!”

忠与被害人在水城老城区搜索了几条街后没有发现歹徒的踪迹。刚回到南门,被害人突然喊道:“抢我的歹徒就在那里!”歹徒见势不妙,沿着河边一条泥泞小路拔腿就跑,手里还拿着一把二尺多长的砍刀。忠他们猛追了500多米远,歹徒跳进一片树林中脱逃。

回到“的士”车边的忠与受害人准备去报案,车刚开出200米左右,忠发现前方河对面人行道上,一个脱掉外衣的男子有点像刚才被追的那个歹徒,就立即下车悄悄跟了上去,没想被歹徒发现了。歹徒加快速度飞一般跨越钟山大道,朝着一个较远的“新城”工地狂奔。忠紧追不舍,歹徒边跑边吼:“我和你没有仇恨,你不要追我!”“站住,我抓的就是你!”已被追进工地的歹徒拾起石头、砖块不断朝忠砸来,忠躲避着飞来的石头、砖块,毫不畏惧地冲进工地,终于在围墙脚堵住了歹徒。歹徒暴跳如雷,挥舞着二尺多长的砍刀,凶狠地说:“你再过来老子砍死你!”忠满腔怒火,凭借手中的铁管与歹徒奋力搏斗,最后终于将歹徒制服,扭送公安机关。

这是六盘水市绿丝带志愿者忠诸多见义勇事迹中的一件。近年来,忠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帮人民群众抓捕歹徒,被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等机构评为全国见义勇为好司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称号、见义勇为模范等。平时,他还经常免费接送年龄大的老人外出看病,组建“六盘水市绿丝带志愿者高考爱心服务车队”,免费为高考考生服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谈及做志愿者的意义,忠认为,志愿活动虽是服务的、奉献的、牺牲的,但它也是自我的提升、自我的成长,这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读《雷锋日记》就会发现,雷锋做了很多好事,但他绝没有将其当作他人和社会的一种强制。他是非常乐于去做的,做完了以后,他心里感觉很好、很踏实、很有意义。志愿者活动也应该是这样,既帮助了他人,也帮助了自己。在此意义上,志愿者活动超越了狭隘的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矛盾,比它更高。”

“雷锋帮助别人,不只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自己的良知负责,是为了安心与内心的愉悦。”忠说。“我为我的选择而感到庆幸,我为能有机会服务人民群众而感到自豪!在志愿服务工作中,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我的生命得到了升华!比起付出,志愿服务给予我的更多。”

“做小事情,想大问题。”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雷锋日记》

就读于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汽车整形专业31002班的李红是一名志愿者,自2010年进校以来,他每周都奔走在为贵阳云岩区民办小学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义务支教服务的路上,两年多来从未中断。

贵州启动“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后,李红报名参与了这项活动。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附近有所叫“青青小学”民办小学,学生主要以在城市里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为主。在了解到学校的基本情况和实际困难后,李红向院团委老师汇报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在得到指导老师和同学的大力支持后,他来到“青青小学”,提出建立帮扶关系的请求,得到学校的赞同和回应。自此,在每周到青青小学做义务支教课业及课外辅导,从没有半点松懈和倦怠。

在支教的过程中,李红发现,农民工孩子们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对知识充满了渴求,然而自己所知很有限,无法满足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一段时间下来,李红深切地体会到,单枪匹马的个人英雄主义拯救不了世界,为此,他决定扩大志愿支教的团队。在学校,一有空,逢人便向人家讲述他的设想,一上网就鼓动网友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中来。在职院师生的大力支持下,李红招募组建了开展帮扶支教服务的团队,将校内所有的社团都邀请进来,经常派出有相关特长的志愿者为青青小学的孩子们提供如跆拳道、健美操、书法绘画、舞蹈等方面的免费培训。在李红他们的努力下,青青小学等城市里的农民工小学,正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的关注。

钱理群先生说,做志愿者服务要“做小事情,想大问题”。“做志愿者让我更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状况、他们的子女在学校中的融入状况等农民工问题。在从事志愿服务的过程,我学会了更加理念的批判性思考,思考我们的国家、社会到底有什么样的问题,我们能为解决这些问题做些什么。”李红说。“我们不是单纯地付出,而是在不断地观察和思考一个更真实的社会。”

在学院团委为表彰和鼓励义务支教志愿者的成绩而举办的第一届“支教之星”评选活动中,大家都认为李红是当之无愧的“支教之星”,然而李红却婉拒了。李红认为个人的力量是很有限的,自己仅仅只是把学院里的优秀学子集结起来,只是一个参与者,荣誉应该属于支教服务队这一集体。

不仅是李红,如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已经认识到聚合群众力量的重要。他们积极与各种基金会、非盈利组织建立联系,向政府部门寻求帮助,利用微博等新媒介的强大传播能力,争取得到更多社会公众的支持。

师徒帮扶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漂浮”技术关传统的滑行“漂浮”教学,教师是从学生学会水中憋气后,双手抓住池壁沟槽“漂浮”,然后直接到抱膝“漂浮”(俗称水母漂)。这样的快速过程对于水性较好且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对于能力一般的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方法与进度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从而影响学习效果。笔者认为,该部分练习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能力及教学进度,进行区别对待,按照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将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1.手扶“池壁”固定“漂浮”

固定“漂浮”是滑行漂浮的初级阶段,此部分练习要求学生双手抓住池壁沟槽,屏住呼吸,头沉没于水中,两手伸直俯卧平行于水面,注重身体放松,让学生体会身体像一片“树叶”一样,浮于水面,并且注意“憋气”的时间应该高于15秒以上。教会学生自己收腿站立,露出水面进行自主呼吸,为以后的滑行“漂浮”自主站立做好准备。

2.手持“浮具”滑行“漂浮”

学生比较好的完成手扶池壁固定“漂浮”后,应该给予学生手持一定的“浮具”如游泳浮板、木棍等漂浮物进行滑行“漂浮”,从而缓解学生从固定“漂浮”直接到徒手滑行漂浮产生的恐惧心理。此部分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手持浮具进行滑行漂浮的练习,其动作要领为:双手扶住浮板,两脚前后站,双腿稍蹲,水上吸气后身体重心前移的同时,两脚迅速蹬离池底(产生向前动力),同时埋头憋气向前滑行“漂浮”,等滑行速度减慢即停时,双手轻压浮板抬头,同时收双腿至腹部并双脚自主站立于池底,头部露出水面自主呼吸。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漂浮”时的身体姿态,避免肩部紧张、缩颈弓背、两腿下垂等错误动作的产生,影响向前滑行的动力,教师在教学时强调学生身体肌肉放松,并且要适时地给予正确的动作示范和一定的语言鼓励,使其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并产生学习信心与欲望。

3.由外向里徒手滑行“漂浮”

由外向里徒手滑行“漂浮”是指学生站于离池壁2米左右的位置,手中无任何“浮具”由外向里往池壁方向的滑行漂浮。由外向里方向的滑行练习,主要是便于学生滑行至池壁时,可手扶池壁收腿站立于池底,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安全感,而且此练习内容给学生固定了练习的距离与方向,不仅增加了练习次数,又培养了学生自主练习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自己不持任何浮具也能滑行“漂浮”的过程。其实在这一练习过程当中,教师使用了“目标定位”的方法,学生在练习的过程当中,教师要逐步让学生增加滑行距离,直至学生即使滑行不到墙壁,也能自主站立。练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巡视学生的练习情况,并鼓励学生在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下积极大胆地练习。当然练习中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动作示范,并且要特别关注那些“胆子”比较小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帮助,使其跟上教学进度。

二、反复练习,时刻关注

精选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